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气功外气疗法>气功外气作用于针体对家兔奥狄氏括约肌肌电的影响

《气功外气疗法》气功外气作用于针体对家兔奥狄氏括约肌肌电的影响·

近年来,气功外气治疗胆石症的临床报道较多,但向针体发放外气的真实效应及其机制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是用胆总管阻塞的家兔标本,并用3寸长毫针,针刺双后肢足三里穴,一组由笔者向针体发放外气作为外气组;一组不发放外气作为针刺组;一组不扎针不发外气作为一般对照组。观察奥狄氏括约肌肌电频率的变化,探讨了向针体发放外气的效应及其利胆作用。

一、实验方法

(一)实验动物及胆总管阻塞:家兔32只,平均体重2.53±0.47公斤,雌雄兼用,随机分为外气组、针刺组、对照组,实验前禁食14~20小时,用1克/公斤体重乌拉坦静脉麻醉。

取上腹部正中切口,暴露胆总管及奥狄氏括约肌,避开血管、神经,在距括约肌约1厘米处的胆总管上做一斜行切口,把一浸有502粘合剂的直径为2毫米的塑料管插入胆总管内,插管迅速与周围组织粘合,剪断其残端并用止血钳夹紧,使粘合剂封闭管口,以防胆汁外溢,胆总管模型制成。

胆总管阻塞2.5~5小时后,阻塞部位以上胆总管明显增粗、充盈,测得25例实验动物胆总管压力:2.35±0.24千帕(21.44±2.42厘米水柱),明显高于正常家兔胆总管压力0.69~1.47千帕(7~15厘米水柱),证实实验动物处于胆总管阻塞并处于高压状态。

(二)引导电极及装置:于奥狄氏括约肌处,参照沙娄氏方法加以改良,放置直径200微米铜丝电极一对,引导肌电,无关电极于腹部左侧皮下。家兔腹腔温度在38.3±0.9℃范围内括约肌活动较稳定,故于腹腔上方置一60瓦手术灯,下方置15瓦灯2只,测得动物腹腔温度为38.7±0.48℃。实

验前滴加少量38℃生理盐水浸润组织,开腹留待实验。

电信号输入JD~2型肌电图机y轴放大器,参数为:干挠抑制比49.5,频率选择2赫兹——2千赫兹,灵敏度1毫伏/厘米。电信号放大后输入SJ——41型多导生理记录仪的后置放大器记录肌电,标准电压为0.2毫伏/10~20毫米,纸速为2.5毫米/秒或5毫米/秒。

(三)分组与方法:

1.外气组:实验用家兔12只,针刺其双侧足三里穴,不做捻转、提插等手法,留针10分钟后,由笔者用龙含式,以推拉旋颤手法离针体3~5厘米处发气30分钟,然后再记录观察30分钟,共70分钟。计算每只实验动物在给气前10分钟、给气0~10分、10~20分、20~30分、停止给其外气后0~10分、10~20分、20~30分的括约肌肌电的频率。

2.针刺对照组:实验家兔10只,针刺其双侧足三里穴,不做捻转、提插等手法,每10分钟记录一次括约肌肌电的频率,连续记录观察70分钟。

3.一般对照组:实验用家兔10只,不针刺,不发气,不进行任何刺激,每10分钟记录一次括约肌肌电的频率,连续记录观察70分钟。

二、结果 胆总管阻塞1.5小时以上,待肌电稳定后,连续记录肌电70分钟。分析32份肌电图,其波型为单个锋电位及间隔一段静止期出现的多个连续成簇的锋电位两种类型;其波幅为0.02~1.10毫伏。以肌电频率为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外气组在给外气10~30分钟、停止给外气后30分钟与给外气前30分钟比,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P<0.01)。针刺对照组与一般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外气组是外气发向针体,再经穴位、经络作用于家兔奥狄氏括约肌,使其紧张度有所降低,肌电电位频率减少(附表4*缺)。

三、讨论 气功外气作用于针体经过针体和所刺穴位、经络的感传引起的生理效应尚未见报道。本实验是在笔者临床外气与针刺结合治疗肝胆系统疾病所得显著效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实验制作阻塞家兔总胆管,使胆囊处于高压状态下的奥狄氏括约肌肌电活动为指标,观察外气发向刺入家兔双足三里穴的针体对其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向针体发气10分钟后,括约肌肌电位的频率就有明显的降低(P<0.05),给气20~30分钟作用最为显著(P<0.01),并且在停止给气后30分钟仍有明显的后效应(P<0.05)。故表明其紧张度有所降低,也说明针体(毫针)可以传递气功外气,并能通过穴位

和经络传导至奥狄氏括约肌而发生效应。由于括约肌紧张度的降低而有利于胆汁与胆石的排放和起到镇痛与促使胆囊炎症消退的作用,为气功外气与针灸结合,以及向针体发放外气的医疗效应提供了实验根据。

(参加本实验者:张世屏、曹振华、毕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