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医基础理论>二、络脉

《中医基础理论》二、络脉·

(一)络脉的含义

络脉是自经脉别出的分支,又称“别络”,主要有十五络脉。十五络脉是由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别络及脾之大络所组成的。

从络脉分出的更细小的络脉称“孙络”。分布在皮肤表面的络脉叫作“浮络”。络脉与络脉之间可以相互吻合,“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灵枢·经脉》)。络脉从大到小,分成无数细支遍布全身,将气血渗灌到人体各部位及组织中去,这样就使在经络中运行的气血,由线状流行扩展为面状弥散,对整体起营养作用。

络脉自经脉的一定穴位别出之后,就以分出之处的穴名而定名。如手太阴经的络脉,自列缺别出,因此这支络脉的络穴就名为“列缺”。

(二)络脉的循行

在十五络脉中,十二经脉的络脉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络于相互表里的阴阳两经之间,从阳走阴或从阴走阳,为十二经在四肢互相传注的纽带。

任脉之络脉分布在腹部,络于冲脉;督脉之络脉分布在背部,除别走太阳之外,并能联络任脉和足少阴经脉;脾之大络分布在侧身部,能总统阴阳诸络。这三者在躯干部发挥其联络作用,从而加强了人体前、后、侧的统一联系。

1.手太阴络脉

络名:列缺。

部位:在腕后一寸半处。

邻经:别走手阳明经。

循行:从列缺穴分出,起于腕关节上方,通手太阴经直人掌中,散于鱼际。

2.手少阴络脉

络名:通里。

部位:在腕后一寸处。

邻经:别走手太阳经。

循行:从通里穴分出,别而上行,沿经脉人于心中,向上联系舌根,归属于目系。

3.手厥阴络脉

络名:内关。

部位:在腕后二寸处。

邻经:合手少阳经。

循行:从内关穴处分出,出于两筋间,沿经上行系于心包络,络于心系。

4.手阳明络脉

络名:偏历。

部位:在腕后三寸处。

邻经:别人手太阴经。

循行:从偏历穴处分出,别人手太阴,其支向上沿臂至肩盂,上面颊,络于牙齿,分支入耳中合于宗脉(指主要经脉)。

5.手太阳络脉

络名:支正。

部位:在腕后五寸处。

邻经:内注手少阴经。

循行:从支正穴处分出,向上行至肘,络于肩盂部。

6.手少阳络脉

络名:外关。

部位:在腕后二寸处。

邻经:合心主(厥阴)。

循行:从外关穴处分出,绕行于臂膊外侧,注于胸中,同厥阴经会合。

7.足阳明络脉

络名:丰隆。

部位:在足外踝上八寸处。

邻经:别走足太阴经。

循行:从丰隆穴处分出,走向太阴,其支脉沿胫骨外侧向上,络于头顶,与各经脉气相结,复下络于喉咙和咽峡部。

8.足太阳络脉

络名:飞扬。

部位:足外踝上七寸处。

邻经:别走足少阴经。

循行:从飞扬穴分出,走向足少阴经。

9.足少阳络脉

络名:光明。

部位:在足外踝上五寸处。

邻经:别走足厥阴经。

循行:从光明穴分出,走向足厥阴,向下联络足背。

10.足太阴络脉

络名:公孙。

部位:在距第一跖趾关节后方一寸处。

邻经:别走足阳明经。

循行:从公孙穴处分出,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人腹腔,联络肠胃。

11.足少阴络脉

络名:大钟。

部位:在内踝后下方。

邻经:别走足太阳经。

循行:从大钟穴处分出,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贯腰脊。

12.足厥阴络脉

络名:蠡沟。

部位:在足内踝上五寸处。

邻经:别走足少阳经。

循行:从蠡沟穴分出,走向足少阳经。其支脉经过胫骨,向上至睾丸,结聚在阴茎处。

13.任脉之络

络名:鸠尾。

部位:在胸骨剑突下。

邻经:督脉。

循行:从鸠尾穴处分出,自胸骨剑突下行,散布在腹部。

14.督脉之络

络名:长强。

部位:在尾骨尖下半寸处。

邻经:别走足太阳经。

循行:从长强穴处分出,挟脊柱两旁,上行到项部,散布在头上。下行的络脉,从肩胛部开始,向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络

络名:大包。

部位:出渊腋下三寸处。

邻经:联络周身之血。

循行:从大包穴处分出,出于渊腋下三寸处,脉气散布在胸胁部。

(三)络脉的生理功能

在阴阳表里经脉之间起纽带作用,参与十二经脉的整体循环,其病变特点是:十五络脉所反映的病候,主要偏重于四肢体表的疾患,多为局部病变,不像十二经脉病候那样深重繁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