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普济方>卷六 五运六气图

《普济方》卷六 五运六气图·

普济方卷六 五运六气图 五运太过不及六气司天在泉政令灾变六十年图

天分五气。地列五行。上经于列宿。下临于方隅。故丹天之气。经于牛女奎璧。临于戊癸之位。故戊癸岁为火运。黄□今天之气。经于心尾角轸。临于甲己之位。故甲己岁为土运。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临于乙庚之位。故乙庚岁为金运。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临于丙辛之位。故丙辛岁为水运。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临于丁壬之位。故丁壬岁为木运也。然运有五。气有六。以君火相火加之也。六气之化者。谓寒、暑、燥、湿、风、火也。乃天之六气。然后三阴三阳上奉之。然六气曰主。曰客。司天在泉。有寒暑燥湿风火之化。为主者虽千载亦不易。为客者六岁复会。何谓主。自斗建丑正。至卯之中。则是大寒至惊蛰之末。六十日有奇。有奇。谓八十七刻半。厥阴木。为风化用事。风气流行。阳气发动。万物发生以应春。此初气主也。自斗建卯。至巳之中。则是春分至立夏之末。六十日有奇。少阴君火。为热化用事。暄淑乃行。君德之象。不同炎暑以应夏。此二气主也。自斗建巳正。至未之中。则是小满至小暑之末。六十日有奇。少阳相火。暑化用事。此司天之位。炎暑乃行。以应长夏。此三气主也。自斗建未正。至酉之中。则是大暑至白露之末。六十日有奇。太阴土。湿化用事。云雨乃行。此四气主也。自斗建酉正。至亥之中。则是秋分至立冬之末。六十日有奇。阳明金。燥化用事。清凉乃行。此五气主也。自斗建亥正。至丑之中。则是小雪至小寒之末。六十日有奇。太阳水。寒化用事。在泉之末。严凝乃行。此终气主也。历法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一岁二十四气。七百二十气为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气为六十年。太过不及斯可见。且经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一步凡六十日有奇。六六三百六十日。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以成一气之令。千载而有定。此主气之常也。故曰。地气主静而守护。何谓客。子午之岁。少阴司天。丑未之岁。太阴司天。寅申之岁。少阳司天。卯酉之岁。阳明司天。辰戌之岁。太阳司天。巳亥之岁。厥阴司天。以客加主。而推其变。故曰。天气动不息。其六气之源则同。六气之绪则异。何也。盖天之气。始于少阴而终于厥阴。地之气。始于厥阴而终于太阳。是故当其时而行。变之常也。非其时而行。变之灾也。故曰令。其所谓春行夏秋冬之令。冬行春夏秋之令。此客加主之变也。故其主化政令之常。有暴雨疾风迅雷飘电之变。冬有烁石之热。夏有凄风之清。此无他天地之气。胜复郁发之故也。是说也五气丽平。太过不及之徵也。又有所谓平气者。故有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五者所谓敷和。昻明。备化。审平。静顺。之纪也。何谓天符。如木运上见厥阴。运与司天合也。何谓岁会。如木运临丁。天运之丁运与年支合也。何谓太乙天符。天运上见少阴。年辰临午之类。至于同天符。同岁会。以太过不及下加而然。如木运太过。下加厥阴曰同天符。火运不及。下加少阴少阳之类曰同岁会。素问六微旨曰。天符为执法。岁会为行令。太乙天符为贵人。邪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惟有岁气之平。天地之气得其中。则民无灾变之异。故自前五者而然。又有所谓胜复而致变者。如木运不及则金胜。火为木之子。复能胜金。则肺反受邪。土运不及则木胜。金为土之子。复胜木。则肝反受邪。如是之类。是谓胜复。胜复之作。子为母复讐也。何谓化气。如甲己化土。余仿此。化土甲巳起丙寅。数至戊辰为龙。龙有变化之象。戊为土。故甲己化土。余仿此。何谓正化对化。玄珠曰。六气分正化对化。少阴正化于午。对化于子。厥阴正化于亥。对化于巳。太阴正化于未。对化于丑。少阳正化于寅。对化于申。阳明正化于酉。对化于卯。太阳正化于戌。对化于辰。正司化令之实。对司化令之虚。为医之道。须明运气。运气之旨。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胜有复。若夫脉有气应则平。故曰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然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难以一言括。在乎参稽是图也。

甲己岁气土化之图。

甲岁土太过。岁运黄□今天。敦阜之纪。平气备化。甲岁南政。太宫之音。

岁气雨湿流行。至阴内湿。物化充成。其变震惊。飘骤崩溃。肾水受邪。病有腹痛。清厥体重甚。则足痿不收。脚疼中满。四肢不举。脾土胜肾水。木为水之子。复能克土。则反溏泄。甚则太溪绝者死。

临辰戌为岁会(甲辰。甲戌)。上见太阴为同天符(甲辰。甲戌)。

己岁土不及。岁运黄□今天。卑监之纪。平气备化。己岁南政。少宫之音。

岁气风寒大作。雨乃愆期。草木秀而不实。脾土受邪。病则飱泄霍乱。肢体重腹痛。肝木克脾土。金为土之子。复能克肝木。则反胸胁暴痛。下引小腹。

临辰戌丑未为岁会(己丑。己未)。上见太阴为太乙天符(己丑。己未)。

乙庚岁气金化之图。

乙岁金不及。岁运素天。从革之纪。平气审平。乙岁北政。少商之音。

岁气炎火盛行。乃至烁石流金。涸泉焦草。 肺金受邪。病则肩背脊膂重。鼽血。血便注下。 心火克肺金。水为金之子。复能克心火。则反心痛脑痛。延及顖顶痛。发热口疮心痛。

临酉为太乙天符(乙酉)。又为岁会。上见阳明为天符(乙卯)。复则水胜火。寒雨暴至。冰雹霜雪。

庚岁金太过。岁运素天。坚成之纪。平气审平。庚岁北政。太商之音。

岁气燥行。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肃杀凋零。肝木受邪。病则腹胁痛。目赤体重。胸痛血溢引小腹。耳无闻。甚则喘咳逆气。肩背尻阴股膝髀月□聑胻足痛。肺金克肝木。火为木之子。复能克肺金。则反血溢心痛。胠胁不可转侧。咳逆。太冲绝者死。

临酉为岁会。庚酉上见阳明为天符(庚子。庚午)。

丙辛岁气水化之图。

丙岁水太过。是岁雨冰雪霜不时降。湿气变物。岁运玄天。流衍之纪。平气静顺。丙岁北政。太羽之音。

岁气天地寒凝。其变冰霜雪雹。 心火受邪。病则身热烦躁、心中寒。甚则腹胫肿。喘咳。肾水克心火。土为火之子。复能克肾。则反肠鸣溏泄。甚则神门绝者死。

临子为岁会(丙子)。上见太阳为天符(丙戌。丙辰)。

辛岁水不及。岁运玄天。涸流之纪。平气静顺。辛岁北政。少羽之音。

岁气水泉减。草木茂。肾水受邪。病则身重。濡泻肿满。腰膝痛。足痿清厥。甚则胕肿。肾气不行。脾土克肾水。木为水之子。复能克脾。则反面色时变。筋肉瞤瘛。膈中及心腹痛。

临丑为同岁会(辛丑。辛未)。上见太阴。下见太阳。为同岁会。则大寒蛰藏。

丁壬岁气木化之图。丁岁木不及。是岁天地凄怆。日月曚昧。雨非雨。晴非晴。雨气惨然。气象凝敛。肃杀之甚。岁运苍天。委和之纪。平气敷和。丁岁北政。少角之音。

岁气燥气乃行。生气不正。凉雨时降。风雪并兴。草木晚荣。物气内湿。肝木受邪。病中清厥。胠胁满。小腹痛。肠鸣溏泄。肺金克肝木。火为木之子。复能克金。则反寒湿疮疡痱痤。浮肿痈。咳血。夏生大热。湿变为燥。草木槁。下体再生。

临卯为岁会(丁卯)。上见厥阴为天符(丁巳。丁亥)。临阳明。生气失政。草木再荣。

壬岁木太过。岁气苍天。发生之纪。平气敷和。壬岁北政。太角之音。

岁气风气流行。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其变振拉摧拔。脾土受邪。病飧泄、食减体重、腹痛肠鸣胁满。肝木克脾土。金为土之子。复能胜木。则反胁痛而吐。甚则冲阳绝者死。

戊癸岁气火化之图。戊岁火太过。是岁火燔灼。水泉涸。物焦槁。岁运丹天。赫曦之纪。平气升明。戊岁北政。太徵之音。

岁气阴气内化。其变则炎烈沸腾。肺金受邪。病则发疟。少气喘咳。血溢注。胸胁痛。心火胜肺金。水为金之子。复能克火。则反发狂咳嗽血泄。甚则太渊绝者死。

临子为太乙天符。上见少阴少阳为天符。

癸岁火不及。岁运丹天。伏明之纪。平气升明。癸岁北政。少徵之音。

岁气寒乃大行。火令不正。物生不长。阳气屈伏。蛰虫早藏。心火受邪。病则胸胁膺背痛。郁冒暴喑臂痛。肾水胜心火。土为火之子。复能克肾。则反寒中。肠鸣泄泻。身热烦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湿下注。挛痹。足不任身。

临卯酉为同岁会(癸酉。癸卯)。

子午岁气热化之图

少阴司天 阳明在泉

初气 主位厥阴风木 客气太阳寒水

二气 主位少阴君火 客气厥阴湿土

三气 主位少阳相火 客气少阴君火

四气 主位太阴湿土 客气太阴湿土

五气 主位阳明燥金 客气少阳相火

终气 主位太阳寒水 客气阳明燥金

丑未岁气湿化之图

太阴司天 太阳在泉

初气 主位厥阴风木 客气厥阴风木

二气 主位少阴君火 客气少阴君火

三气 主位少阳相火 客气太阴湿土

四气 主位太阴湿土 客气少阳相火

五气 主位阳明燥金 客气阳明燥金

终气 主位太阳寒水 客气太阳寒水

寅申岁气火化之图

少阳司天 厥阴在泉

初气 主位厥阴风木 客气少阴君火

二气 主位少阴君火 客气太阴湿土

三气 主位少阳相火 客气少阳相火

四气 主位太阴湿土 客气阳明燥金

五气 主位阳明燥金 客气太阳寒水

终气 主位太阳寒水 客气厥阴风木

卯酉岁气燥化之图

阳明司天 少阴在泉

初气 主位厥阴风木 客气太阴湿土

二气 主位少阴君火 客气少阳相火

三气 主位少阳相火 客气阳明燥金

四气 主位太阴湿土 客气太阳寒水

五气 主位阳明燥金 客气厥阴风木

终气 主位太阳寒水 客气少阴君火

辰戌岁气寒化之图

太阳司天 太阴在泉

初气 主位厥阴风木 客气少阳相火

二气 主位少阴君火 客气阳明燥金

三气 主位少阳相火 客气太阳寒水

四气 主位太阴湿土 客气厥阴风木

五气 主位阳明燥金 客气少阴君火

终气 主位太阳寒水 客气太阴湿土

巳亥岁气燥化之图

厥阴司天 少阳在泉

初气 主位厥阴风木 客气阳明燥金

二气 主位少阴君火 客气太阳寒水

三气 主位少阳相火 客气厥阴风木

四气 主位太阴湿土 客气少阴君火

五气 主位阳明燥金 客气太阴湿土

终气 主位太阳寒水 客气少阳相火

风制法

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防风通圣散。术麻散。小续命汤。防风汤。消风汤。消风丸。

暑制法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白虎汤。桂苓汤。碧玉散。玉露散。排风汤。玉露丸。

湿制法

湿淫于内 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术木香散。五苓散。桂苓白术丸。葶苈木香散。石膏散。橘皮白术散。益元散。神功散。

火制法

火淫于内 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凉膈散。八正散。解毒丸。

燥制法

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大、小承气汤。调胃散。神功丸。麻仁丸。脾约丸。葶苈丸。润肠丸。四生丸。

寒制法

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姜附汤。二姜丸。四逆汤。术附汤。附子理中丸。戊己丸。

独治于内者

承气汤。陷胸汤。神芎丸。大黄丸。备急丸。

独治于外者

拔毒散。水澄膏。生肌散。鱼胆丸。

兼治于内者

防风通圣散。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小柴胡饮子。当归饮子。

兼治于外者

桂枝汤。麻黄散。小建中汤。升麻汤。五积散。

先治内

谓寒药先攻里。大黄、芒硝、黑牵牛之类。

后治外

谓热药后攻表。桂枝麻黄之类。

先治外

但攻表。用热药。

后治内

但攻里。用寒药。

金柜十全五泄论

天之气一也。六之则为风火燥湿寒暑。故湿之气。六之一也。相乘而为之五变。其化在天为雨。在地为泥。在人为脾。病则为泄。故风而湿。其泄也胃。暑而湿。其泄也脾。燥而湿。其泄也大肠。火而湿。其泄也小肠。寒而湿。其泄也大瘕。若胃泄不已。变而为飧泄。飧泄不已。变而为洞泄。洞泄不已。变而为寒中。此风乘湿之变也。若脾泄不已。变而为霍乱。霍乱不已。变而为注下。注下不已。变而为肿蛊。此暑乘湿之变也。若大肠泄不已。变而为月□真胀。月□真胀不已。变而为肠鸣。肠鸣不已。变而为支满鹜溏。此燥乘湿之变也。若小肠泄不已。变而为肠澼。肠澼不已。变而为脏毒。脏毒不已。变而为前后便血。此火乘湿之变也。若大瘕泄不已。变而为脱肛。脱肛不已。变而为广肠痛。广肠痛不已。前为乳痔。内为肠风。此寒乘湿之变也。凡此二十五变。若无湿则终不成疾。况脾胃二土。共管中州。脾好饮。脾亦恶湿。此泄之所由生也。凡下痢之脉。微且小者生。浮大者死。水肿脉反变浮大者生。沉细者死。夫病在里者脉沉。在表者脉浮。里当下之。表当汗之。下利之脉浮滑。水肿者沉细。表里俱受病。故反变也。凡脏便血。两手脉俱弦细者死。俱滑大者生。血温身热者死。王太仆曰。若下血而身热血温。是血去而外逆也。属火。故曰七日而死。七者。火之成数也。夫飧泄得之于风。亦汗可愈。或伏惊怖。则胆受之。暴下绿水。盖谓戊己见伐甲木也。婴儿泄绿水。素问有婴儿中风。理亦如之。洞泄者。飧泄之甚。但飧泄近而洞泄久。久则寒中。温之可也。治法曰。和之则可。汗之则不可。若在腑则易治。入脏则难攻。洞泄寒中。自腑而入脏。宜和解而无争。水肿之作未出。遽然由湿变于大肠。小溲自涩。水湿既潴。充满日倍。面黄色。肢体如泥。湿气周身。难专一法。越其高而夺其下。发其表而渗其中。酸收而辛散。淡渗而苦坚。则用攻剂以救其甚。缓剂以平其余。如是则孤精得气。独魄近阳。亦可保行。陈莝去而净府洁。彼以豆蔻乌梅罂粟物聚用也。设病形易变。必至大误。或通而塞。或塞而通。塞塞通通。岂应一法。世俗止知涩剂之能塞。而不知通剂之能塞者。乃拘于方也。凡治湿皆以利小便为主。诸泄不已。灸水分之穴。谓水谷之所别也。脐之上一寸半。灸五壮。腹鸣似雷。水火行之候也。凡湿勿针。内经虽云缪刺其处。莫若以张长沙治伤寒法治之。盖泄者亦四时伤寒之一也。仲景曰。上涌下泄。表汗而里攻。半在表半在里。则亦和解之。表里俱见。随证参治。此虽以治伤寒。其于治湿也同。仍察脉以知深浅。问年壮以知虚实。所投必如其意矣。

五运时行民病证治

凡六壬年发生之纪。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为金所复。则反胁痛而吐。甚则冲阳绝者死。

苓术汤 治脾胃感风。飧泄注下。肠鸣腹满。四肢重滞。忽忽善怒。眩冒颠晕。或左胁偏痛。

白茯苓 厚朴姜汁制炒 白术 青皮 乾姜 半夏汤泡去滑 草果 甘草炙各等分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之。

凡六戊年赫曦之纪。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为水所复。则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血溢。泄不已。甚则太渊绝者死。

麦门冬汤 治肺经受热。上气咳喘。咯血痰壅。嗌乾耳聋。泄泻。胸胁满痛。连肩背两臂膊疼。息高。

麦门冬去心 香白芷 半夏汤洗去滑 竹叶 甘草炙 钟乳粉 桑白皮 紫菀取茸 人参各等分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二片。枣二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凡六甲年敦阜之纪。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为风所复。则反腹满溏泄肠鸣。甚则太溪绝者死。

附子山茱萸汤 治肾经受湿。腹痛寒厥。足痿不收。腰脽痛。行步艰难。甚则中满。食不下。或肠鸣溏泄。

附子炮去皮脐 山茱萸各一两 木瓜乾 乌梅各半两 半夏汤洗去滑 肉豆蔻各三钱 丁香 藿香各一钱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凡六庚年坚成之纪。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小腹痛。目赤。眦疡。耳无所闻。胸痛引背。肩背痛。尻阴股膝髀月□聑胻足皆痛。为火所复。则暴痛。胠胁不可反侧。咳逆。甚而血溢。太冲绝者死。

牛膝木瓜汤 治肝虚。遇岁气燥湿更甚。胁连小腹拘急疼痛。耳聋目赤。咳逆。肩背连尻阴股膝髀月□聑胻皆痛。悉主之。

牛膝酒浸 木瓜各一两 芍药 杜仲去皮姜制炒丝断 枸杞子 黄松节 兔丝子 天麻各三钱 甘草炙半两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凡六丙年流衍之纪。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民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为土所复。则反腹满肠鸣。溏泄食不化。渴而妄冒。甚则神门绝者死。

川连茯苓汤 治虚为寒冷所中。心热心躁。手足反寒。心腹肿病。咳喘自汗。甚则大肠便血。

黄连 茯苓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车前子炒 通草 远志去心姜汁制炒各半两 半夏汤洗去滑 黄芩 甘草炙各一钱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凡六丁年委和之纪。岁木不及。燥乃盛行。民病中清。胠胁痛。少腹痛。肠鸣溏泄。为火所复。则反寒热疮疡。痱胗痈痤。咳而鼻鼽。

苁蓉牛膝汤 治肝虚为燥热所伤。胠胁并少腹痛。肠鸣溏泄。或发热。遍体疮疡。咳嗽。支满鼻鼽。

肉苁蓉酒浸 牛膝酒浸 木瓜乾 白芍药 熟地黄 当归 甘草炙各等分 右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乌梅半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筋痿脚弱。镑鹿角屑同煎。

凡六癸年伏明之纪。岁火不及。寒乃盛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及两臂内痛。郁冒朦昧。心痛暴喑。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为土所复。则反鹜溏。食饮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暴挛痿痹。足不能任身。

黄耆茯神汤 治心虚挟寒。心胸中痛。两胁连肩背支满噎塞。郁冒朦昧。髋髀挛痛。不能屈伸。或下利溏泄。饮食不进。腹痛。手足痿痹。不能任身。

黄耆 茯苓 远志去心姜汁淹炒 紫河车 酸枣仁炒各等分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凡六己年卑监之纪。岁土不及。风气盛行。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瞤酸。善怒。为金所复。则反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气客于脾。食少失味。

白术厚朴汤 治脾虚风冷所伤。心腹胀满疼痛。四肢筋骨重弱。肌肉瞤酸。善怒。霍乱吐泻。或胸胁暴痛下引小腹。善太息。气客于脾。食少失味。

白术 厚朴姜炒 半夏汤洗 桂心 藿香 青皮各三两 乾姜炮 甘草炙各半两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凡六乙年从革之纪。岁金不及。炎火盛行。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为水所复。则反头脑户痛。延及脑顶发热。口疮心痛。

紫菀汤 治肺虚感热。咳嗽喘满。自汗衄血。肩膂重。血便注下。或脑户连脑顶痛。发热口疮心痛。

紫菀茸 白芷 人参 甘草 黄耆 地骨皮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炙各等分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凡六辛年涸流之纪。岁水不及。湿乃盛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膎月□聑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胕肿。肾气不衡。为木所复。则反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瞤瘛。目视目□巟目□巟。肌肉疹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

五味子汤 治肾虚。坐卧湿地。腰膝重著疼痛。腹胀满。濡泄无度。行步艰难。足痿清厥。甚则浮肿。面色不常。或筋骨并辟。目视目□巟目□巟。膈中咽痛。

五味子 附子炮裂去皮脐 巴戟去心 鹿茸燎去毛酥炙 山茱萸 熟地黄 杜仲制炒各等分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盐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凡六壬。六戊。六甲。六庚。六丙岁。乃木火土金水太过。为五运先天。六丁。六癸。六己。六乙。六辛岁。乃木火土金水不及。为五运后天。民病所感。治之各以五味所胜调和。以平为期。

六气序论

夫阴阳升降。司天在泉。上下有位。左右有纪。地理之应。标本不同。气应异象。逆顺变生。太过不及。悉能主人。世谓之期气者。皆天气运动之所为也。今先次地理本气。然后以天气加临为标。有胜有复。随气主治。则悉见病源矣。

本气论

自大寒后至春分(厥阴风木为一主气)。春分至小满(少阴君火为二主气)。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为三主气)。大暑至秋分(太阴湿土为四主气)。秋分至小雪(阳明燥金为五主气)。小雪至大寒(太阳寒水为六主气)。

凡一气所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为本气。后以天之六气临御。观其逆从。以药调和。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此天地之纪纲。变化之渊源。不可不深明。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

辰戌之岁。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乃少阳相火加临厥阴风木。民病温身热。头疼呕吐。肌腠疮疡。二之气。阳明燥金加临少阴君火。民病气郁中满。三之气。太阳寒水加临少阳相火。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四之气。厥阴风木加临太阴湿土。风湿交争。民病大热少气。肌肉痿。足痿。注下赤白。五之气。少阴君火加临阳明燥金。民乃舒。终之气。太阴湿土加临太阳寒水。民乃惨凄。孕乃死。治法用甘温以平水。酸苦以补火。抑其运气。扶其不胜。静顺汤治。辰戌岁。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民病身热。头痛呕吐。气郁中满。瞀闷少气。足痿。注下赤白。肌腠疮疡。发为痈疽。

白茯苓 木瓜乾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 牛膝酒浸各三钱 防风去叉 诃子炮去核 甘草炙 乾姜炮各半两 右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其年自大寒至春分。宜去附子加枸杞半两。自春分至小满。依前入附子枸杞。自小满至大暑。去附子木瓜乾姜。加人参枸杞地榆香白芷生姜各三钱。自大暑至秋分。依正方加石榴皮半两。自秋分至小雪。依正方。自小雪至大寒。去牛膝。加当归芍药阿胶炒各三钱。

卯酉之岁。阳明司天。少阴在泉。气化运行后天。初之气。太阴湿土加厥阴风木。此下克上。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吐。小便黄赤。甚则淋。二之气。少阳相火加少阴君火。此臣居君位。民病厉大至。善暴死。三之气。阳明燥金加少阳相火。燥热交合。民病寒热。四之气。太阳寒水加太阴湿土。此下土克上水。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咽乾引饮。心痛痈肿。疮疡寒疟。骨痿便血。五之气。厥阴风木加阳明燥金。民气和。终之气。少阴君火加太阳寒水。此下克上。民病温。治法宜咸寒以抑心火。甘以助金。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审平汤治。卯酉之岁。阳明司天。少阴在泉。病者中热。面浮鼻鼽。小便赤黄。甚则淋。或疠气行。善暴仆振栗。谵妄寒疟。痈肿便血。

远志去心姜汁炒 紫檀香各一两 天门冬去心 山茱萸去心各三两 白术 白芍药 甘草炙 生姜各半两 右锉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自大寒至春分。加茯苓半夏紫檀生姜各半两。自春分至小满。加玄参白薇各半两。自小满至大暑。去远志山茱萸白术。加丹参泽泻各半两。自大暑至秋分。去远志白术加酸枣仁车前子各半两。自秋分至大寒。并依正方。

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少阴君火加厥阴风木。民病温。气拂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二之气。太阴湿土加少阴君火。民病热郁。咳逆呕吐。胸胁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三之气。少阳相火加少阳相火。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四之气。阳明燥金加太阴湿土。民病满身重。五之气。太阳寒水加阳明燥金。民避寒邪。君子周密。终之气。厥阴风木加太阳寒水。民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治法宜咸寒平其上。辛温治其内。渗之泄之。渍之发之。升明汤治。寅申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郁气热。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满呕吐。胸胁不利。聋冒渴。腹中痛。

紫檀香 车前子炒 青皮半夏汤洗 酸枣仁 蔷薇 生姜 甘草炙各半两 右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自大寒至春分。加白薇玄参各半两。自春分至小满。加丁香一钱。自小满至大暑。加漏芦升麻赤芍药各半两。自大暑至秋分。加茯苓半两。自秋分至小雪。依正方。自小雪至大寒。加五味子半两。

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气化运行后天。初之气。厥阴风木加风木。民病血溢。经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二之气。火乃正少阴君火加。民病温厉甚行。远近咸若。三之气。太阴湿土加少阳相火。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四之气。少阳相火加太阴湿土。民病腠理热。血暴溢。逆疟。心腹月□真胀。甚则浮肿。五之气。阳明燥金之气。病在肤腠。寒气及体。终之气。太阳寒水加寒水。民病关节禁固。腰脽痛。治法用酸平其上。甘温治其下。以苦药燥之温之。甚则发之泄之。赞其阳火。令御甚寒。备化汤治。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病者关节不利。筋脉拘急。身重萎弱。或温痢盛行。远近咸若。或胸腹满闷。甚则浮肿寒疟。血溢腰脽痛。

木瓜乾 茯神去木各一两 牛膝酒浸 附子炮去皮脐各三钱 熟地黄 覆盆子各半两 甘草一钱 生姜三片 右为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自大寒至春分。依正方。自春分至小满。去附子。加天麻防风各半两。自小满至大暑。加泽泄三钱。自大暑直至大寒。并依正方。

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太阳寒水加厥阴风木。民病关节禁固。腰脽痛。中外疮疡。二之气。厥阴风木加少阴君火。民病淋。目赤气郁而热。三之气。少阴君火加少阳相火。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四之气。太阴湿土加太阴湿土。民病黄瘅。鼽衄嗌乾饮发。五之气。少阳相火、加阳明燥金。民乃康。终之气。阳明燥金加太阳寒水。民病上肿。咳喘。甚则血溢。下连小腹而作寒中。治法宜咸以平其上。苦热以治其内。咸以聏之。苦以发之。酸以收之。正阳汤治。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病者关节禁固。腰痛气郁热。小便淋。目赤心痛。寒热更作。咳喘。或鼻鼽。嗌乾饮发。黄瘅。喘甚则连小腹而寒中。

白薇 玄参 川芎 桑白皮炙 当归 芍药 旋覆花 甘草炙 生姜各半两 右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自大寒至春分。加杏仁升麻各半两。自春分至小满。加茯苓车前子各半两。自小满至大暑。加杏仁麻仁各一钱。自大暑至秋分。加荆芥茵陈蒿各一钱。自秋分至小雪。依正方。自小雪至大寒。加紫苏子半两。

巳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气化运行后天。初之气。阳明燥金加厥阴风木。民病寒于右之下。二之气。太阳寒水加少阴君火。民病热中。三之气。厥阴风木加少阳相火。民病泣出。耳鸣掉眩。四之气。少阴君火加太阴湿土。民病黄瘅。胕肿。五之气。太阴湿土加阳明燥金。燥湿相胜。寒气及体。终之气。少阳相火。加太阳寒水。此下水克上火。民病疠。治法宜用辛凉平其上。咸寒调其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敷和汤治。巳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病者中热。而及右之下寒。耳鸣泣出掉眩。燥湿相搏。民病黄瘅浮肿。时作温疠。

半夏汤洗 枣子 五味子 枳实麸炒 茯苓 诃子炮去核 橘皮 甘草炙各半两 生姜炮三钱 右为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食前服。自大寒至春分。加鼠粘子一钱。自春分至小满。加麦门冬去心山药各一钱。自小满至大暑。加紫菀一钱。自大暑至秋分。加泽泻山栀仁各一钱。自秋分直至大寒。并依正方。

六气凡例

凡六气。数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自大寒后天气主之。岁半之后。自大暑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司气同其主亦无犯。异主则少犯之。是为四调。若天地反时。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不可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