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医述>因期施治

《医述》因期施治·

总论

气尊血分者生,毒参阳位者死(一、二日)。形圆而体天象,色润而见精华(三、四日)。血气并隆而制毒,盈亏双治见神功(五、六日)。血气胜淫邪之毒,乾坤顺造化之情(七、八日)。血渐收而毒溢,气已满而神凝(八、九日)。血赖天和而主命,气因毒化而成功(九、十日)。邪正明君臣道济,真元固气血成功(十一、二日)。君道成而臣力效,神化全而毒势平(十三、四日)。脱尽淫邪之火,补全造化之功(十五、六日)。(华佗)

痘十二朝应地支之数,在地成形,禀母质也。

○痘灌满即收,月盈则蚀之象,阴之属也。

○痘十二朝如围屏十二幅,文之一面自有接续,画之一面自春景到冬景,缺不得一幅。

○痘发如放烟火,故事藏在里面,药线一着,自然根据次而出。(《橡村痘诀》)

夫痘由中以达外,用药因期而变通。以常言之,发热三日而后见标,出齐三日而后起胀,蒸长三日而后灌脓,浆满三日而后收 。故发热三日,当托里解表,使其易出。亦有气弱而不能出者,当微补其气,气和则出快。初不可用 ,恐腠理一密,则痘难出也。四、五、六日起发之时,以清凉解毒为主,清凉则无血热枯燥之患,解毒则无壅滞黑陷之虞。七、八、九日灌脓之时,治法当补气血,气血流行,而成浆自易也。十至十一、二日收 之时,宜大和气血,补脾利水,自然结 。此特语其常也。盖常者可必,而变者不可必,当随候参详。

见点之时,如痘轻少,不可过表,在后恐成斑烂;或干红紫色,急宜疏利,不然,在后必成黑陷。四、五日内,痘出至足下为齐,苟未尽出,于解毒之中宜兼发散。若专于清凉,则痘迟滞不出。七、八日间,毒未尽解,于温补之中又兼解毒。若偏于温燥,则毒盛不能化浆。十一、二日间,浆未满足,虽当大补气血,然须兼解余毒,不然恐有痈毒瘟疤之患。此变通之妙,要在随时制宜。(《金镜录》)

痘期止有一十四日。自见点以至七日之内,如花之始蕾也,其气日盛;如至七日之后,则气敛而花谢矣。

故服药当于七日之前,日夜连服,毋庸姑息,借毒火之营运,而充灌成浆自易。若七日之外,治之无益矣。盖痘毒之在血气,若糠 之在米也,惟气血充足,运转迅速,如筛米而运转不停,则糠 不混于米,腾然起聚,自作一团。故血气充足而周流,则毒不滞于营卫之中,自然及时灌脓收 ,决不溃肌损肉,唯只将毒瓦斯收注窠囊而已。故善治者,于见点之后即为补养气血,以助营运推出之势。奈何时医不知此理,仅以毒物攻发。嗟乎!

以毒攻毒,势难并胜,痘固出矣。若夫脓汁收 之功,又非毒物之所能致。营卫既虚,不为补益,而用毒物峻发,戕贼中表,毒虽浮外,中内空虚,药力一缓,毒仍内陷,其可救乎!(《冯氏锦囊》)

凡痘一、二、三日欲其出快,谁不曰此当表也。然用药惟柴、前、川芎,引清阳而达表,桔梗能发散而善开提,表药莫妙于荆、防、羌、葛。

○发表,在二、三日可加鼠粘子,此药能透肌,又能起胖。要晓羁绊之故,属在何因,则去此因之药宜为君也。荆芥能行瘀血,可加于表药中。不用防风者,以其燥故也,亦与湿蒸之意相戾耳。其他燥药皆可例推。故猪苓泽泻,最为痘中所恶,恐其湿蒸之气下输,而痘浆无由生也。柴胡虽善发表,然惟身热甚者为宜,倘身非大热,又不宜轻用。

○凡实热痘证,表药中少加葛根,但不如丹参、地骨为妙,丹参治痘中游红,又能行瘀生新,丹皮亦然。痘色红紫者,血热也,丹皮、丹参妙。地骨去气中之毒,实热证用之。连翘虽轻清散火,非芩、柏可侔,然不如前三物切于血分。葛根惟胃热发渴所宜,他证亦不可泛用。

○有逆血者,加荆芥丹参、丹皮、荷鼻。

○内热盛,痘红或紫,可加黄芩,其丹皮、丹参尤不可缺。

○大便秘加枳壳前胡

○发表时有食碍者,以山楂为主,非但消食,未尝不消痰不行瘀血也。

○凡虚寒痘证,表药用抚芎、桔、橘为主,或加苏叶亦可,禁用鼠粘、山楂柴胡等药。至六日,便可加生 于前药中以催浆。次日视之,若不甚有浆,再加人参山药、莲肉、圆眼、当归等,令其血气俱旺,灌浆充足,收功自易。起先是毒,今化为浆,浆既充足,欲其收 。此在八、九日之期,宜以芍药收之、防风燥之、茯苓渗之、炙 结之。此时身有大热者,恐有余毒,兼用鼠粘防之。浆足而 不结者,多因过补,火毒未清,与清凉解毒自效。(《仁端录》)

方书未见点用升麻葛根汤,今人不用。伍氏见点忌升麻,后人谓葛根表疏亦忌,此轻扬升表套药。若里证急,又须两解。

○伍氏方,一、二日用羌防透肌汤,今人不用,恶其辛温气雄也。一、二日壮热气促,烦渴便秘,痘粒不发,翁仲仁云∶若非风寒壅遏,定是气虚不振。愚谓∶近世布痘,每盛发于君相风木燥金司令。

盖非火不发,火郁发之,升阳散火是已。若里热甚重,煎灼脂液,苟非苦寒下夺,佐以升表不可。(《临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