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黄芪散

黄芪散

①《太平圣惠方》卷三十方。黄芪茯苓熟地黄、炒韭子车前子鹿茸(酥炙)各一两,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二两,龙骨三分,麦门冬一两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温粥调下。治虚劳肾气乏弱,或时失精,心中虚烦。②《太平圣惠方》卷七十方。黄芪、地骨皮赤芍药生地黄柴胡、茯苓、麦门冬各一两,人参当归黄芩各三分,甘草一分。为末,每服四钱,加生姜半分,水煎服。治妇人热劳羸瘦,四肢烦疼,口干心躁,不欲饮食。③《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三方。黄芪、麦门冬、黄芩各三分,龙骨一两,白术黄连各半两,乌梅三枚。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治小儿痢渴,心胸烦闷,不欲饮食。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煅牡蛎、黄芪、生地黄各等分。为末,水煎,不拘时服。治虚热盗汗。⑤《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黄芪、黄连、生甘草各半两,黄芩一两。为末,每服三钱匕,不拘时粳米泔水调下。治髓黄,病人四肢疼痛无力,好眠冷地,身体遍黄,继则青绿色起,唇齿俱白,眼常微肿。

猜你喜欢

  • 厘孳

    南北朝时称双生为厘孳。详双生条。

  • 眼带

    指眼外肌。支配眼球的转动。《杂病源流犀烛》:“若风寒直灌瞳人,攻于眼带,则瞳人牵拽向下。”

  • 吴懋先

    【介绍】:见吴嗣昌条。

  • 沉痔

    古病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微涩为不月,沉痔。”即痔下垂。参见内痔条。

  • 毫针

    针具名。《灵枢·九针十二原》:“毫针,长三寸六分。”“尖如蚊虻喙。”又《九针论》云:“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现代的毫针,多用不锈钢制成,坚韧锋利,方便耐用。亦有用金、银或其

  • 心阳盛

    同心气盛。详该条。或以阳热程度较重者称心阳盛,可见烦躁发狂等症。

  • 胸胁

    即前胸和两腋下肋骨部位的统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两侧自胸以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 脱汗

    证名。《医碥·汗》:“脱汗,阴盛格阳,汗从阳脱,味淡不咸,如珠不流,为汗绝,不治。”详绝汗条。

  • 四时病机

    《邵氏医书三种》之一。14卷。清·邵登瀛撰。撰年不详。邵氏首叙温热论,继则根据四时发病情况,阐述春温、湿温、湿病、暑、疟、伏暑晚发、冬温等以温热病为主的多种病证。书中除引述《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

  • 实热呕吐

    病证名。胃中实热郁积而致的呕吐。《古今医统》:“胃中郁热,饮食积滞而呕者,则恶食恶寒,烦闷膈满,或渴喜凉,闻食则吐,服药亦吐,脉洪大而数,此皆实热者也。”胃中郁热者,用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