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一。指脏腑内伤所致的小便失禁。脾肾不足者居多。主要症候为小便时时自遗,神志清醒,语言轻微,饮食减少,大便溏泄,脉濡软或浮大。治宜补益脾肾,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味肾气丸。又有肝阴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岩白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指疔生于下唇,致唇部肿起者。多由脾胃热毒上冲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方可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紫地汤等加减。参见唇疔及驴嘴风条。
病名。石疽的一种。见《医宗金鉴》卷六十四。由肝经郁结、气血凝滞经络所致。生于颈项两侧,或左或右,小如豆粟,大如桃李,坚硬疼痛。初起体实者,宜服舒肝溃坚汤;气虚者,服香贝养荣汤。外用葱白、蜂蜜捣敷。日久
阴阳相乘脉象。沉涩短细等一类的阴脉出现在属阳的寸部,称阴乘阳。《难经·十二难》:“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
古病名。又称滚泻。①指停饮积食所致的泄泻。《医学入门·杂病》:“停蓄饮食,数日乃泻,腹胀者,名瀼泻。枳术丸、没食子丸;烦渴或兼呕者,钱氏白术散、参苓白术散;食少肠鸣,四肢困倦者,升阳除湿汤;日止夜泻者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交乳、鬾病、被鬾、中鬾。由“鬾乳”或乳食停滞而致的营养不良性疾病。《古今医统》:“怀孕乳儿,致令黄瘦,腹大脚软,名曰鬾病。”《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
【介绍】:明代医家。山西长治人。曾研究脉法,精于伤寒一科,著有《诊家秘要》、《伤寒捷法歌》,均佚。
病证名,见《幼幼集成》。即春夏秋冬四季,气候变化失常引起的外感疾病。由于发病季节及所感受邪气不同,体质强弱差异,临床上常分为冬春感冒、夏令感冒和秋燥感冒,各详该条。
①出《本草衍义》。为水菖蒲之别名。②出《神农本草经》。即石菖蒲。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