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医学纲目》卷十四。又名刺肋伤寒、痧胀。为一种流行性的烈性传染病。《症因脉治·胁痛论》:“运气胁痛之症,病起于仓卒,暴发寒热,胁肋刺痛,沿门相似,或在一边,或在两边,痛之不已,胀及遍身,甚则
即柔肝。详该条。
病名。出《卫济宝书》卷上。为痈疽五发之一。因感受四时不正之厉气而生。发于手、足、掌心,或腰、腿、臀下伸缩动处(关节部位)。症见漫肿无头,色淡红,疼如痛风,憎寒发热,四肢沉重,烦渴等。初起宜万灵丹发汗解
解剖名。见《银海精微》。又名黑眼、黑珠、黑仁、乌珠、乌轮、乌睛、神珠、青睛。位于眼珠前端正中央,形圆,无色透明。因透见其后内黄仁之黑褐色而得名。凡病变常易失却其透明而致视力障碍。黑睛边缘紧接白睛,二者
指神气的耗散与恢复。《灵枢·九针十二原》:“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
见《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为半夏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二十三。即悬雍肿。详该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蘘荷之别名,详该条。
见舌鉴总论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一般下级医官职务,官阶从八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