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河南中草药手册》。为鹿角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①指咳则右胁下引及肩背痛,动则咳剧者。《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治用升麻汤。如脾胃积热者,用栀连二陈汤;脾虚痰湿者,用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
见注市条。
病证名。指先有郁痰,后因血滞,或失血气滞,日久生痰,痰血相搏而成的蓄血。其症胸部胀闷,痛处少移或不移,身体寒热,或吐血、衄血,便下焦黑。治宜导痰破血,先用导痰汤加苍术、香附、枳壳、白芥子以开郁化痰;次
内科杂病专著。清·郑树珪原作,王满臣等编校。书中用问答体裁阐述了67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1959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介绍】:元代医官。名医应雷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任平江路(今苏州一带)官医提领。
经穴名,代号SI8。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合(土)穴。位于尺骨鹰咀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屈肘取穴。一说在“天井外旁五分”(《针灸集成》)。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支及尺神经;并有尺侧上、下副
【介绍】:宋代医家。撰有《五痔方》1卷。
证名。指目睛上视。《灵枢·癫狂》:“癫疾始生,光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
病证名。冷热之邪相杂损伤胃肠而致的腹泻,又名冷热泻。《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先因饮食,有冷气在肠胃之间,而复为热气所伤,而肠胃宿虚,故受于热,冷热相交,而走下利,乍黄乍白,或水或谷,是为冷热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