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著作。又名《慈幼筏》。12卷,卷首1卷。明·程云鹏撰。刊于1704年。卷首论保产;卷1论小儿禀赋、脏能、脉候及胎症等;卷2小儿杂证;卷3~6小儿痘疮的辨证及治疗方剂;卷7麻疹、丹毒、惊癎、发热等;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石上柏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清·崔秉铣《妇科宗主》。指阴挺脱出红肿溃破者。外用《妇科宗主》方:飞矾、铜绿、五味、雄黄、桃仁,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五钱,以方内雄黄为衣,每周一丸纳阴中。
方书名。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或《本事方》。宋·许叔微撰。10卷。约刊于12世纪中期。书中按病类分为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经病、头痛头晕方等23类。收载治疗方剂及针灸法,所选方剂约300
书名。3卷(即《医宗金鉴》卷36~38)。清·吴谦等编撰。作者鉴于《伤寒论》原著辞义深奥,条目繁多,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使能触类旁通,遂将总论内容、六经辨证,及伤寒常见病证,类伤寒、瘟疫、温病等,“撮其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荜茇、肉桂各四斤,炮姜、高良姜各六斤。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送下。治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疼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
病证名。指男婴初生时双侧睾丸上缩。如因受寒所致。可用硫黄、吴茱萸、大蒜同研,涂于腹部,再以蛇床子煎汤淋洗熏之(《普济方》)。
出《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喘急气逆。有阳明气逆,肺络气逆,肾气上逆之分。《类证治裁·喘证论治》:“逆气,气上逆不得卧而息有音,……阳明脉逆,不得以其道,故不得卧而息有音也。……其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
病证名。见《证治汇补·黄病章》。属阴黄范畴。多由寒湿郁滞,脾阳不振,胆汁外溢所致。证见身目黄色晦暗,神疲畏寒,食欲减退,脘闷腹胀,大便不实,小便短少,舌淡苔腻,脉濡缓等。治宜温中化湿,用理中汤或茵陈术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由脾经湿热偏盛所致。患处灼热痒痛,瘙痒,搔后则流黄水,甚至流黑汁。治宜内服苍术膏。类似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