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疟

风疟

疟疾之一。①夏季贪凉受风,复感疟邪,至秋而发者。《素问·金匮真言论》:“秋善病风疟。”又:“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素问·刺疟篇》:“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素问·生气通天论》:“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灼,穴俞以闭,发为风疟。”症见烦躁头痛、恶风、自汗、先热后寒等。治宜发汗,方用桂枝羌活汤芎苏饮桂枝黄芩汤等。②即温疟。《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伤寒余热未尽,重感于寒而变疟,名曰温疟,亦名风疟。此为伤寒坏症,其症先热后寒,不得作正疟疾治。”详风伤卫疟、疟疾条。

猜你喜欢

  • 脾经失血

    病证名。指脾不统血所致的失血。《不居集》卷十三:“脾为后天之本,三阴之首也。脾气健则元气旺,而阴自足。故血症中有脾虚者,当补脾以统其血。”伴饮食无味,不知饥饱,胸腹胀满,痰多。宜归脾汤、柔脾汤等方。参

  • 薄厥

    古病名。因大怒而致的厥证。出《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指因暴怒等精神刺激,致阳气亢盛,血随气逆郁积头部,而出现卒然厥逆、头痛、眩仆的昏厥重症。参见中风、厥证

  • 黄昏

    指戌时。详十二时条。《素问·金匮真言论》:“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 妊娠二便不通

    病证名。见《女科知要》。即妊娠大小便不通。详该条。

  • 武火

    即火力大而猛。发散取汗药宜用武火,不宜久煎。

  • 人镜经附录全书

    见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条。

  • 柔化

    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司天在泉主一年的气化,间气主六十日的气化,太阴之年的间气称为柔化。

  • 箭头针

    古针具名。即镵针。《针灸大成》:“镵针……今之名箭头针是也。”

  • 啜脓膏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雾水葛之别名,详该条。

  • 沙枣叶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为胡颓子科植物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的叶。分布东北、华北及西北地区。甘、微涩,凉。清热解毒。治痢疾,肠炎。煎服:15~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