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颤振

颤振

①证名。《医学纲目》卷十一:“颤,摇也;振,动也。”指头部或四肢掉摇抖动之症。多由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肝阳偏亢,阳盛化风,或气虚心虚痰浊相挟所致。轻者有时手足颤振或头摇,重则手抖不能持物,足不能行走,头摇动不止。《证治准绳·杂病》:“颤振,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治宜滋阴养血平肝熄风为主,可用空振丸、摧肝丸。因气虚者,用参术汤。因心虚者,用平补正心丹。因痰浊者,用导痰汤加味。本证常见于震颤麻痹、老年性震颤等疾患。②指战栗。《张氏医通·诸风门》:“颤振,经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深师曰:振乃阴气争胜,故为战;栗则阳气不复,故为颤。”

猜你喜欢

  • 坠翳散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石决明、防风、茺蔚子各二钱,人参、菊花、车前子各三钱。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米汤调下。治因肺肝风热,流入于目,泪多涩痛而致的白翳黄心内障,症见黑睛四边皆白,中心一

  • 病证名。为疳证、疳疾、疳病的简称。是一种由脾胃运化失常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病证。多见于5岁以内的儿童。主要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以及六淫疫毒,诸虫感染,热病久病之后而致脾胃虚弱。病因虽多

  • 通髯

    两颊的胡须上连耳前鬓发。《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

  • 病名。古人指啼极无声为嗄,即嘶哑。《庄子·庚桑楚》:“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

  • 肝火腹胀

    病证名。指肝火克脾、气机不畅所致的腹胀。《症因脉治》卷三:“肝火腹胀之症,目睛黄,两胁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或左边胀甚,小便赤,夜不得寐。”多因恼怒、酒热伤肝,肝气怫郁,气机不利所致。治宜泻火疏肝

  • 冯敏卿

    【介绍】:见冯时可条。

  • 胎喘

    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即妊娠喘。详该条。

  • 崔世明

    【介绍】:宋代医生。广州人。曾专心研究医学,常为贫苦人治病而不受酬报。

  • 济世良方合编

    书名。清·周其芬辑,莹轩补辑。7卷(包括卷首1卷)。刊于1845年。本书选辑多种医书中的验方和成药,选方颇多,但其中杂有某些涉及宗教迷信的论述。作者另有《济世良方补遗》4卷,除补辑验方外,并录有《慈幼

  • 酒厥

    厥证之一。指酒后四肢厥冷,不省人事的病证。《证治汇补·伤酒章》:“大醉之后,忽然战慄,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又“酒后发厥,四肢俱冷,不省,先以姜汤灌下,然后服药,不可即投寒剂。”《杂病源流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