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素问·厥论》。即谵语。详该条。
病名。①出《中藏经》卷三。五丁之一,发于舌下,根头俱赤发痛,舌本硬,不能多言,惊悸烦闷惚恍,多渴饮水不休,小便不通,狂者危,不狂者可治。治同疔疮。②出《疡医准绳》卷三。红丝疔之又名。见该条。
颏的俗称。详颏条。
《圣济总录》卷七十三方。羌活、桂、川芎、木香、槟榔各一两,郁李仁(汤浸去皮,研如膏)五两,炒大黄二两。为末,与郁李仁同研,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生姜煎汤或姜枣煎汤送下;气痛温酒送下。治结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头眩》。又称湿晕。因感受湿邪所致。症见头重眩晕,鼻塞声重,呕吐痰涎,身体沉重等。治宜散湿化湿为主。可用除湿汤、渗湿汤、芎术除眩汤等方。伤湿头运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详寒湿眩晕、湿热
见《云南中草药》。为棕榈子之别名,详该条。
指五种疝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妒疝,五曰气疝,是为五疝也。”又:“五疝之状,寻此皆由腑脏虚弱,饮食不节,血气不和,寒温不调之所生也。”详血疝、气疝、阴疝等条。
为一软骨,状如马蹄,系于舌根,筋脉相连。司舌之活动,与饮食和发音均有关系。
【介绍】:唐代医家。京兆(今陕西境内)医工,将药物按性味功用分类解释。删去重复,又附以诸药制使畏恶解毒相反相宜者为一类,撰《本草性事类》1卷,佚。
指治疗上再次犯差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