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蛇缠虎带

蛇缠虎带

病证名。出明·万全育婴家秘》。又名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外科大成》载其症“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虽多发于腰及胸胁等处,但亦可发生于其他部位。发病前,局部常有疼痛,同时伴有微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2~3天后,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小红斑,随即在小红斑上发生水疱,密集成群。发生在躯干四肢时,常依次排列成带状。即带状疱疹。治宜清热解毒,泄火去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黄连膏涂查。并可配针刺合谷曲池血海太冲等穴及耳针治疗。

猜你喜欢

  • 地菅

    出《名医别录》。为白茅根之别名,详该条。

  • 骮(yì 亦)

    骨名。即缺盆骨。李潆《身经通考》:“缺盆骨为骮。”参见缺盆骨条。

  • 始光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 侵风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血气虚则肤腠开而受风,风客于睑肤之间,所以其皮缓纵,垂覆于目,则不能开,世呼为睢目,亦名侵风。”即上胞下垂。详该条。

  • 胯骨出

    病名。即髋关节脱臼。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大腿根出臼、臀骱骨出、臀骱脱臼、大腿骨骱脱、环跳骨出臼、环跳骨脱出、胯骨骱脱臼。因跌扑、坠闪所致。患处肿胀、疼痛、活动障碍。有粘膝和不粘膝畸形。前者即后

  • 唇腆(tiǎn 忝)

    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唇肿粗厚。

  • 湿热牙痛

    病证名。牙痛之因于胃经湿热内蕴者。用黄连温胆汤、甘露消毒丹等加减。参见痰毒牙痛条。

  • 吴镕

    【介绍】:宋代医生。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字国器。以儒为业,兼行医,年近百岁耳目聪明,乡人称“不老仙”。

  • 嵇胜

    【介绍】:明代医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世医出身,父亲嵇清为骨伤科名医。他继承家业,长于治疗杂病。武宗时(公元1506~1531)在太医院任职。

  • 顀(chuí 垂)

    与椎通。脊柱骨的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