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亦名阳汗。详该条。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菟丝子,详该条。
证名。见《丹溪心法·咳逆》。即呃逆,详该条。
即阳明腑证。详该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阿魏丸,见该条。
古病名。①《外台秘要》卷二十六:“若肛边肿痛生疮者名酒痔也。”相当于肛门周围脓肿,饮酒后发作,宜服蜂房膏。②牝痔的别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四十一。
见《本草纲目》。为韭根之别名。详该条。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五方。麻黄、麻黄根各二两,头生酒五壶。将药入酒内煮三炷香,露一宿,每早晚各饮三至五杯。治酒皶鼻。
病名。多由风热邪毒客于肺胃所致。症见咽喉漫肿疼痛,渐涎至面颊,腮项,饮食吞咽不利,喉关内外色红,身发寒热,牙关紧强,声嘶音沙,甚或语声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一:“风毒之气结于喉间,则壅塞喉间,乃风毒
【介绍】:见郭志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