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条。
病名。是发生在下肢的一种湿疡。出《外科启玄》卷八。又名下注疮。多由风湿热客于肌肤所致。发于小腿足踝等处。急性者初起患部皮肤潮红,继起丘疹、水泡、瘙痒,破后黄水淋漓,浸淫成片,常对称发生,属湿热偏重;慢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胆木之别名,详该条。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七方。又名清心导痰丸。大黄(酒蒸)、黄芩各四两,煅青礞石、犀角、皂角、朱砂各五钱,沉香二钱五分,麝香五分。为细末,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六十至七十丸,白水送下。治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耳骨之一。即鎚骨。左右耳各一,在鼓室内腔上部,其形似鎚,故名。
病名。生于臀部环跳穴处的流痰。详流痰条。
【介绍】:见严景条。
【介绍】:元代医家。为金代名医刘完素三传弟子,著《加减方》1卷,已佚。
①睾丸的别名。《古今医鉴·脏气各殊论》:“男子肾气外行,上为须,下为势,故女子、宦人无势。”②势力。某些组织器官的支持作用。《证治准绳·伤损总论》:“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