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蓄血证

蓄血证

病证名。一作蓄血。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①指外感热病邪热入里,与血相搏,而致瘀热蓄结于内的证候,即伤寒蓄血证太阳腑证之一《重订伤寒补天石·续集》卷下:“蓄血者,瘀血蓄结于内也。或当汗不汗,或不当汗而汗,皆能致此也。大要热能燥血,故血不流行,而蓄结于内耳。凡伤寒有热,小腹鞕满,小便反利者,蓄血证也。甚者喜怒如狂、屎黑、身黄。通用抵当丸桃仁承气汤主之。若有外症不解者,先用桂枝汤解外,后用桃仁承气汤。下尽瘀血为愈。上焦蓄血,胸中手不可近而痛者,犀角地黄汤中焦蓄血,中脘手不可近而痛者,桃仁承气汤。下焦蓄血,小腹手不可近而痛者,抵当汤。”②泛指多种瘀血郁结于内的证候。《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蓄血,瘀血郁结也……当有上、中、下之分。如衄、呕、唾、吐血,皆属上部。苟蓄于此,其症必兼善忘;血结胸中,则属中部。苟蓄于此,其症必兼胸满、身黄、漱水不欲咽;血凝下焦,又属下部。苟蓄于此,其症必兼发狂、粪黑、小腹硬痛……非蓄血止属伤寒热病才有之也。”《证治准绳·杂病》:“蓄血,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或由醉饱入房,竭力伤肝,或因登高坠下,重物撞打、箭镞刃伤所致。又《血证论·蓄血》:“癫犬咬伤,毒聚胞中,故令发狂,皆属蓄血之证。”

猜你喜欢

  • 正奉上太医

    金代医官职称。系太医院中的一种官职。参见太医院条。

  • 风瘙隐疹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即瘾疹。详该条。

  • 胎实不安

    病证名。指因邪气盛实所致的胎动不安。《叶氏女科证治》卷二:“胎实而不安者,惟其素本不虚,而或多郁滞者有之,治宜开之导之,若呕吐不止者,参橘汤(人参、陈皮、麦冬、白术、厚朴、茯苓、炙甘草、淡竹叶、姜),

  • 唐千顷

    【生卒】:十八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桐园。上海人。曾入太学,好经术,兼精医学,撰有《大生要旨》一书(1762年刊行),为妇产科专著,流传较广。

  • 飞尸

    古病名。指一种突然发作危重疾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飞尸者,发无由渐,忽然而至,若飞走之急疾,故谓之飞尸。其状心腹刺痛,气息喘急,胀满上冲心胸也。……治飞尸,在人皮中,又名恶脉,又名贼风。发时头

  • 马痫

    病名。六畜痫之一。即马癫。《备急千金要方》卷五:“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灸项风府、脐中二壮。”参见六畜痫、马癫条。

  • 盛僎(zhuàn 撰)

    【介绍】:参见盛寅条。

  • 大节藤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买麻藤之别名,详该条。

  • 气嗽

    病证名。见《肘后备急方》。可因肺虚邪气壅塞所致。如肺虚而阴冷之邪上攻于肺者。《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六:“肺主于气,若肺虚,则风寒入于经络,而成咳嗽也。此皆由脏腑不调,阴阳否塞,阳气外虚,阴气内积,邪冷之

  • 舌卷

    证名。出《素问》。系指舌本卷曲而难伸。《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素问·缪刺论》:“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少阴之脉系舌本、连舌下,厥阴肝经之脉环绕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