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脾肺两虚

脾肺两虚

脾主运化,饮食精微气上输于肺以养全身,二者关系至为密切,故往往互相影响,两脏同病。临床表现面色少华、手足不温、怠倦食少、便溏、咳嗽短气、痰多,舌淡嫩苔白,脉虚或虚数等证候。多见于脾气不足肺气弱者。如小儿慢性消化不良易合并感冒、气管炎等。临床多从补脾益肺治疗,脾气旺则肺气易复,即为培土生金之法。

猜你喜欢

  • 消毒定痛散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卷八十八方。炒无名异、炒木耳、大黄各五钱。为细末,蜜水调涂患处。治跌打损伤,肿硬疼痛。

  • 蚀疮

    病名。赵贞观《绛雪丹书》:“凡妇人阴户中生虫生疮,名曰蚀疮。”详阴蚀条。

  • 虚热经行先期

    病证名。经行先期证型之一。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病因阴血不足,虚热内扰冲任所致。症见经期提前,经量较少,血色鲜红,质稠粘,兼有颧红,手足心热等。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地骨皮饮或两地汤。

  • 伛(yǔ 雨)

    曲背、驼背。《素问·刺禁论》:“刺脊间,中髓为伛。”刺脊骨间隙,深伤脊髓,可造成伛偻曲背。

  • 上腭悬痈

    病名。出《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即上腭痈。详该条。

  • 热郁

    ①六郁之一,一称火郁。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而化热。主症有头痛、口干苦、情绪急躁、胸闷胁胀、嘈杂吞酸、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或目赤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等。②亦作热遏。指热邪阻遏于内不能透泄。主要表现为心

  • 十药神书

    书名。1卷。元·葛可久撰。刊于1348年。本书收载了十个治疗虚劳吐血的经验方,分别以甲、乙、丙、丁……次序排列。治疗方剂奇而不离于正,大多实用有效,刊本及增补评注本颇多。建国后有影印本。

  • 阴跷穴

    指照海穴。《素问·气穴论》王冰注:“……阴跷穴在足内踝下,是谓照海。”或指交信。《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阴跷一,谓交信穴也。”

  • 红岩七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岩白菜之别名,详该条。

  • 唾脓血

    证名。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指咳唾脓血。《金匮要略心典》卷上:“惟胸中痛,脉滑数,唾脓血,则肺痈所独也。”参见咳唾脓血、肺痈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