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胆足少阳经病证

胆足少阳经病证

病证名。因足少阳经经气异常而致。《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筋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皆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脉经·胆足少阳经病证》除上述“是动、所生”病外,并列举了“善呕有苦汁,长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将捕之”等症。

猜你喜欢

  • 睛不和

    病证名。指目视不清且眼球转动不灵活。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溯源集》注:“睛,目瞳子也。睛不和,精神不能贯注,故视不明也。”《医宗金鉴》:“睛不和者,阳证也。此热结神昏之渐,危恶之候,急

  • 脾虚经行先后无定期

    病证名。因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虚血少,统摄无力以致冲任失调,故见经期先后不定,经血色淡,或混有粘液,肢体倦怠,食少便溏等。治宜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等。

  • 脉象。即滑脉。《素问·阴阳别论》:“阴阳相过曰溜。”《研经言》卷二:“溜脉不言鼓者,以其弱甚也,此阴阳之无胜负者也。”

  • 经行狐惑

    病名。指经行前咽部及前阴并见蚀烂。多因肝脾热郁,化毒伤阴所致。症见口唇周围、咽部及外阴发生溃疡、或兼目赤糜烂。治宜清热解毒、养阴化瘀。方用芩连四物汤加减。目赤加菊花,密蒙花,口干加沙参、石斛、元参。外

  • 刚子

    出《雷公炮炙论》。为巴豆之别名,详该条。

  • 幼科集要

    见医述条。

  • 悬泉

    经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即中封。见该条。

  • 作强之官

    指肾。《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张志聪注:“肾藏志,志立则强于作用,能作用于内,则伎巧施于外矣。”马莳注:“惟肾为能作强,而男女构精,人物化生,伎巧从是而出。”故肾气盛则精神健

  • 商盖

    【介绍】:见高盖条。

  • 脉诀四言举要

    脉学著作。2卷。清·王道纯在宋·崔嘉彦《脉诀》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注释。原附于《本草品汇精要》之后。上卷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等古典医籍,参合王氏个人见解以另分子目的方式诠释崔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