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肺痿

肺痿

病名。①肺叶枯萎所致的病证。一作肺萎。有虚热虚寒之分。《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虚热者,症见咳声不扬,吐稠粘涎沫,口干咽燥,气急喘促形体消瘦,或见潮热皮毛干枯,舌干红,脉虚数等。治宜滋阴润肺,清热生津。选用举肺汤元参清肺饮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紫苑散等方。虚寒者,症见形寒,神疲,唾涎沫,口不渴,小便数,舌质淡,脉虚弱等。治宜温肺益气。选用甘草干姜汤,或人参白术茯苓等药。②传尸之一种。《外台秘要·传尸方》:“传尸之疾……气急咳者,名曰肺痿。”参见传尸条。③皮毛痿。《医宗必读·痿》:“肺痿者,皮毛痿也。”参见皮毛痿条。

猜你喜欢

  • 鬼臾区

    一作鬼容区,又叫大鸿,上古时代医家。相传为黄帝之臣,据《内经·天元纪大论》载,鬼臾区与黄帝论五行等有关医学的内容,实是后人穿凿附会之说。

  • 退法

    ①刺法名。指退针的方法。《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针灸问对》又掺以呼吸,分别补泻,提出:“凡施补泻,出针豆许,补时出针宜写三吸,写时出针宜补三呼,

  • 章门

    经穴名。代号LR13。出《脉经》。别名长平、胁髎、季胁。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足厥阴、少阳之会。八会穴之脏会。位于侧腹部、腋中线直下,当第十一肋游离端之际;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针灸甲乙经》)。

  • 香瓜丸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大黄瓜(黄色者,去瓤)一个,大黄(湿纸裹、煨至纸焦)、胡黄连、柴胡、鳖甲(醋炙黄)、芦荟、青皮、黄柏各等分。除黄瓜外为末,将黄瓜割开顶,填入药末至满,盖口敷定,慢火煨熟,面糊为

  • 脾痨

    病名。①即脾痨。详该条。②《慎柔五书》卷四以虫在于脾则成脾痨。治以吴萸根等方。

  • 心为噫

    五脏气逆证中,心气上逆的症状,出《素问·宣明五气篇》。噫,即嗳气。心气上逆之所以出现噫气症状,《类经》十五卷认为:“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伸舒,故为此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则认为:“因胃气上逆于

  • 出《素问·太阴阳明论》。《济生方》:“喉者,言其中空虚可以通气息,呼吸之道路,肺之所候,天气之所主也。”属肺系,上通于鼻。指呼吸出入之门户。故《重楼玉钥》卷上:“喉者空虚,主气息出入呼吸,为肺之系,乃

  • 下针法

    见《针灸聚英》。即进针法,见该条。

  • 痼冷

    出《千金要方》卷十六。指真阳不足,阴寒之邪久伏体内所致的病症。以昼夜恶寒、手足厥冷为主症。或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或呕恶清涎、饮食少进;或小便频数不禁、尿色清白;或腰腿沉重、如坐水中;或阳萎不举、精寒自

  • 燥湿化痰

    化痰法之一。治疗湿痰的方法。由于脾阳不振,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症见痰白易咯,胸闷恶心,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而腻。用二陈汤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