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常有余

肝常有余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之一。肝为风木之脏,其性刚而不柔,旺於春,春乃少阳之气,可使万物生发和成长。明·万全根据自然界的这种春生夏长的规律,认为阳气自然有余。小儿犹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已。说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在生理上正是肝常有余的体现。同时在病理上他还认为“五脏之中肝有余”。因为肝属木,木生风,肝有风则目连剳,或直视大叫,筋急项强搐搦牵引,尤其小儿禀纯阳,感受病邪,每易嚣张,邪正交争则剧,最易出现壮热惊搐之证。如同一痢疾,成人则较缓和,小儿每多发病急暴,高烧抽搐;同一发烧,有的仅是一般发热,便致抽搐痉挛;有的本是伤风病证,由于风为阳邪化热最速,小儿既不堪时邪之稽留,又难耐高烧之燔灼,以致一时热甚风生,陡然出现惊搐不已,抽掣神昏之象;有的本是积滞病证,运化转输不利,一时阴阳平衡失调,卒然出现神志昏乱,惊掣抽搐之象;尤其小儿神气怯弱,邪易深入,内陷心包惊悸神昏,肝风内动,则抽搐瘛疭肝风心火,交相煽动,易致火热炽盛,真阴内亏,柔不济刚,筋脉失养,故惊搐神迷不已,甚则角弓反张。以上均为肝常有余现象,所以在治疗上有“肝则有泻无补”的论点。

猜你喜欢

  • 翰林医官使

    五代时官名。五代时无医疗机构的设置,仅设此职以掌管医事。

  • 偏马坠

    病名。见《疡科心得》卷中。即悬痈。详该条。

  • 黑干通尖白舌

    舌边白厚,中央有黑干苔通向舌尖。为脏腑实热炽盛之候,症见大热、大渴、烦躁谵语、便闭、咽干,宜白虎、承气合用,清热解毒攻下(见《伤寒舌鉴》)。

  • 寒厥心痛

    证名。《治法机要·心痛证》:“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急以术附汤温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发暮死,急当救之,是知久病无寒,暴病非热也。”《赤水玄珠·心痛门

  • 邻近选穴法

    指在病变部位附近选穴治疗的方支。或称近取法。如头部病取攒竹、天柱;口颊病取翳风、天容;眼病取上星、目窗等。

  • 阴盛格阳

    简称格阳。指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被拒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证候。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但病人身虽热,却反而喜盖衣被;口虽渴而饮水不多,

  • 养生四要

    养生类著作。明·万密斋撰。5卷,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本书综合前人对于养生的知识,提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为养生四要,如谓:“寡欲者,谓坚忍其性也。”“坚忍其性,则不坏其根矣。”“慎动者,谓保定其

  • 细脉

    脉象之一。脉细直而软,状如丝线,稍显于微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素问·脉要精微论》:“细则气少。”

  • 心孔惛塞

    病证名。出《肘后方》。其证心神惛塞,精神闇钝,多忘善误。因禀性阴阳不和所致,亦有因病而成者。《幼幼新书》治用远志末服,及孔子大圣智枕中方(茯苓、人参、茯神、菖蒲、远志)。又可用牛心、马心、猪心、鸡心焙

  • 透镜灸

    日光灸之一种。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