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肛漏

肛漏

病名。又名肛瘘、漏疮。多因肛门周围痈疽溃破久不愈而成;或由肛管直肠内壁的感染发展而来。症见肛周有疮口并与管道相通,常流脓水,疼痛或瘙痒,缠绵不愈。若患处肿硬痛,疮口凸起,脓液稠厚,病体尚壮者,属实症;管道软陷,疮口凹进,脓液稀薄,病体虚弱者,为虚证。本病以外治为主,如挂线、手术或插药线等均可随症采用。内治为辅,实证可服消漏丸,虚证宜扶正、托里、解毒辨证施治。又因漏管波及范围不同而有单纯与复杂之别,但治疗上则大同小异。

猜你喜欢

  • 黄庭镜

    【介绍】:见黄燕台条。

  • 黄帝针灸虾蟆忌

    见黄帝虾蟆经条。

  • 蝇头蟹眼

    病证名。见清·佚名《眼科统秘》。蟹睛症,因黄仁自黑睛溃口绽出,小者黑亮如蝇头,稍大如蟹眼,故名。详蟹睛条。

  • 泻湿汤

    《审视瑶函》卷四方。车前子、黄芩、木通、陈皮各一钱,淡竹叶二十片,茯苓、枳壳、炒栀子、荆芥穗、苍术各八分,甘草三分。为粗末,水煎,去渣热服。治小眦漏,时流血水。

  • 眯目

    ①病证名。《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眯目者,是飞飏诸物,尘埃之类,入于眼中,粘睛不出。”类今之角膜、结膜表浅异物。宜及时取出。参见物偶入睛条。②上下眼睑微合之状。

  • 风热喉痹

    病名。见《焦氏喉科枕秘》。多因邪热积聚,复感风邪,风邪化热,客于肺系乃致病。初起咽干微红肿,灼痛面赤,继之邪热壅盛于里,则肿痛加剧,梗塞咽喉,致饮食吞咽障碍,或声嘶,或发寒热。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 水疳

    病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水疡。多因风火湿热相搏,攻冲头目所致。《张氏医通》卷八:“忽然一珠,生于睥眦气轮之间者多,若在风轮,目必破损。有虚实大小之殊,实者小而痛甚,虚者大而痛缓,状如黑豆,亦有

  • 辨证良方

    方书名。4卷。清·蒋杏桥编集。刊于1858年,卷1便易方及急救方;卷2介绍小儿痘、麻诸方为主;卷3诸痛方、外科方、诸伤方、妇人方;卷4《达生篇》举要,血、痰、嗽、喘及小儿方。全书选集大多为民间验方,少

  • 虎口百丫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即虎口疔。见该条。

  • 化脓灸

    直接灸法之一种。是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肤起疱,化脓,故名。施灸时先以甘油或葱、蒜汁涂抹灸处,然后放置艾炷施灸,每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易炷再灸,灸满规定壮数。这种灸法由于热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