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疳

耳疳

病名。又名沍耳。《证治准绳·疡医》:“耳疳生疮臭秽,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时出黑臭脓。”由胃经湿热肝经火毒相兼而成,耳中流脓色黑而腐臭。治宜清火利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或由肾阴亏损虚火上炎所致,耳中出黑脓而臭,经年不愈,头晕耳鸣,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参见聤耳条。

猜你喜欢

  • 疿子

    出《太平圣惠方》第九十一卷。亦称痱子,即疿疮。见该条。

  • 迁正位

    运气术语。指值年的岁气(司天之气),迁居于一年的中位。《素问遗篇·本病论》:“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如巳亥年厥阴司天,于上年(辰戍年)大寒日,太阳寒水之气应退位,而厥阴风木之气应迁居中位,以主持该年

  • 足胫肘肿

    证名。指两脚小腿部浮肿的症象。《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之胜,火气内郁,……头重、足胫胕肿。”《类经·六气相胜病治》:“脾胃不能胜湿,则足胫胕肿。”本证可见于水肿、脚气等证。

  • 肺郁

    五脏郁证之一。《赤水玄珠》卷十一:“肺郁者,皮毛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治宜桔梗、麻黄、豆豉。”参见五脏郁证条。

  • 胞衣

    又名胎衣、混元母、混元衣、混沌衣、紫河车、水衣、子衣、儿衣。即胎盘和胎膜的总称。药用功能大补精血。见《本草纲目》五十二卷。

  • 五脏疟

    病证名。指肺、心、肝、脾、肾等五脏疟疾。因疟邪深伏所致。《杂病源流犀烛·疟疾源流》:“邪气深伏,并能为五脏疟。”详见各条。

  • 旋螺突睛

    病名。出《秘传眼科龙木论》。指旋螺突起之睛珠亦显突出者。参见旋螺突起条。

  • 乌檀

    见广州部队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胆木之别名,详该条。

  • 琼瑶发明神书

    见琼瑶神书条。

  • 伏邪

    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所谓温疫之邪,伏于膜原,如鸟栖巢,如兽藏穴,营卫所不关,药石所不及。至其发也,邪毒渐张。”温病学说亦称伏邪为“伏气”,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