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耳疮

耳疮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血气相搏,故耳生疮”。或由肝、胆、三焦湿热上冲所致。症见左耳或右耳,或两耳生疮,焮红肿痛,或破流脓水,身发寒热。又《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疮生于两耳,时差时发,亦有脓汁,如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用龙胆泻肝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旋耳疮条。

猜你喜欢

  • 用药总论指南

    见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条。

  • 陈其晋

    【介绍】:清末医家。字康斋。海盐(今属浙江)人。著有《康斋医案偶存》等书。

  • 魄户

    经穴名。代号BL4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及颈横动脉降支通过。主

  • 下奶藤

    见《云南中草药选》。为通光散之别名,详该条。

  • 四味异功散

    《疡医大全》卷三十五方。制松香、白矾、枯矾、银粉各等分。为细末,麻油调搽或干掺患处。治黄水疮。

  • 肺脏中风

    古病名。亦称肺中风。泛指风邪入中于肺发生的症候。《太平圣惠方·治肺脏中风诸方》:“肺主于气。气为卫,卫为阳。阳气行于表,荣华于皮肤。若卫气虚少,风邪相搏,则胸满短气,冒闷汗出,嘘吸颤掉,语声嘶塞,身体

  • 闷肠生

    出《大生要旨》。即婴儿生下后不啼哭。详闷气生条。

  • 少阴厥

    六经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口干,溺赤,腹满,心痛,名少阴厥。……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参六经厥、厥证条。

  • 烂弦风

    病名。《银海精微》:“烂弦风之症,因脾胃壅热,久受风湿,更加吃诸毒物,日积月累,致成风烂。胞睑之内变成风痘,动则发痒,不时因手拂拭,甚则连眼眶皆烂,无分春夏秋冬皆如是。”属眼弦赤烂,详该条。

  • 经来音哑

    病证名。即经行音哑。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