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百晬(zui 醉)内嗽

百晬(zui 醉)内嗽

病名。出《幼科发挥》。又名百日内嗽、乳嗽胎嗽。指婴儿出生百日内出现的气憋、痰嗽。主要是由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郁于肺卫,聚液成痰,痰热阻肺肺失肃降气机逆乱所致。临床以发病急,变化快,由肺累及心肝,虚实互见,发热、气粗痰盛、呕吐烦躁、呛奶,呼吸迫促等为特征。类似支气管肺炎、毛细支气管炎。一般轻证以清热宣肺,豁痰为治,用麻杏石甘汤合泻白散银花连翘;重症者喘憋加重,口围发绀,宜解毒,平喘,化痰,用射干麻黄汤加减;高热惊厥,用羚角钩藤汤紫雪丹心阳不振,宜参附汤人参四逆汤化裁为治。必要时可用中西医两法结合治疗。

猜你喜欢

  • 过梁针

    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14个经验效穴。见《中医杂志》。即:①天灵:在腋窝前缘直上1寸,向内旁开0.5寸,垂膊取之。微向外针5~6寸。②腋灵:在腋窝前缘直上0.5寸,肌腱下缘处。针5~6寸。③屈委阳:在屈

  • 浅刺

    指针刺时,针体进入组织较浅或仅及皮肤的程度。《灵枢·终始》:“脉虚者,浅刺之。”又“痒者,阳也,浅而刺之。”一般在皮肉浅薄之处或重要脏器附近的穴位,或病变部位较浅,属于热、虚证候,或体质虚弱及感应灵敏

  • 禁针穴

    古人认为禁用针刺的穴位。后世将部分不宜深刺的穴位也归入这一范畴,所以文献上对这类穴位的记载逐渐增加。禁针穴在《素问·刺禁论》中曾作专篇论述。这些穴位多半在重要脏器或动脉所在处;易因针刺不当,造成不良后

  • 水荭花

    见《摘元方》。为荭草花之别名,详该条。

  • 倒睫赤烂症

    病证名。出《原机启微》。指眼睑睫毛倒入,兼见睑眦赤烂或翳膜等证候。参见倒睫拳毛和睑弦赤烂条。

  • 肩骨出髎

    病名。见《伤科汇纂》卷五。即肩关节脱臼。详肩胛骨出条。

  • 耳背高骨

    推拿穴位。出《小儿推拿广意》。又名耳后高骨。在耳后颞骨乳突后缘微下处凹陷中。用揉按法,可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外感头痛等症。《厘正按摩要术·立法》:“用两手中指、无名指,揉运耳后高骨,二十四下毕,再掐

  • 瘟疫黑喉

    病名。系患瘟疫而喉间色紫者。《喉科种福》卷三:“满喉皆黑皰,色淡黑,舌苔黑有刺,二便不通,余意此亦瘟疫喉也,拟以龙胆泻肝汤合青黛消斑饮治之。”

  • 潜阳填髓丸

    《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十八方。熟地黄八两,石斛膏、线胶各四两,莲子、芡实各三两,麦门冬、茯神、五味子、沙苑子各二两,远志一两。为细末,金樱膏为丸。治肾脏精亏,相火易动难制,致梦遗精浊,烦劳即发

  • 小儿黄病

    病名。《太平圣惠方》:“夫小儿黄病者,是热入于脾胃,热气蕴结,与谷气相搏,蒸发于外,故皮肤悉黄,眼赤黄也。脾与胃合,俱象于土,候于肌肉,其色黄,故脾胃内热,即蒸发于外,令肌肤黄也。”《幼幼集成》谓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