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亦作狐。指因感染虫毒,湿热不化而致的以目赤眦黑、口腔咽喉及前后阴腐蚀溃疡为特征的一种疾患。《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柿漆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药名诗》,1卷,已佚。
指体内重浊下降或浓厚的物质。如存于五脏的水谷精微物质,归于六腑的饮食糟粕等,均属浊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惊黄者,面色青黄,心多惊悸,口舌干燥,不肯眠卧,卧即多言语狂乱,身体壮热。”治用点烙法,内服犀黄散或牡荆汤等方。参见黄疸有关条。
见《本草从新》。为黄连药材之一种,详黄连条。
热的意思。《素问·举痛论》:“炅则气泄。”《类经》十五卷注:“炅,居永切,热也。”
经脉生理特点。出《灵枢·根结》。少阴是三阴之中,为出入之枢纽,故为枢。
证名。指外邪束表,腠理闭塞所致的病症。《景岳全书·传忠录》:“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治宜解表发汗,用麻黄汤等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鱼腥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