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痞块

痞块

病名。①指腹腔内的肿块。《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杂病广要·积聚》:“大抵积块者,皆因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食积败血,脾胃有之,痰涎之积,左右皆有之。”②即肝积。《慎斋遗书·痞块》:“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详肝积条。③即癥瘕。《东医宝鉴·积聚》:“痞块一名癥瘕,其不能移动者,是癥块也;或有或无,或上或下,或左或右者,是瘕块也。”参见癥瘕、积聚条。

猜你喜欢

  • 天花

    见清·袁句《天花精言》。即痘疮。详该条。

  • 护生草

    见《本草纲目》。为荠菜之别名,详该条。

  • 日月

    经穴名。代号GB24。出《脉经》。别名神光。属足少阳胆经。胆之募穴。足太阴、少阳之会。位于乳头直下,当第七肋间处(《针灸甲乙经》)。另说“在期门下五分”(《千金要方》);“在期门旁一寸五分,直下五分(

  • 单肉蛾

    病名。即乳蛾发于一侧者。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见乳蛾条。

  • 下元

    下焦元气,指肾气而言。见《脾胃论》:“下元土盛克水,致冲、任、督三脉盛。”肾居下焦,内藏元阴、元阳之气,故称“下元”。

  • 刺疟篇

    《素问》篇名。本篇专论以针刺治疟,故名。内容包括六经疟、五脏疟、胃疟等十二种疟疾的症状和刺法,并说明在针刺前,应注意明确诊断和辨证,针刺应按经取穴,并应在未发作前施治,指出对正气虚弱的病人,则宜药不宜

  • 杨上善

    【生卒】:六至七世纪【介绍】:隋唐时期医学家。籍贯不详。大业中(605~616年)曾任太医侍御,很有名望。撰有《黄帝内经太素》30卷,是注解《内经》最早的医家之一,对后世研究《内经》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 刘三点脉诀

    见脉诀条。

  • 膺骨

    骨名。即胸骨。详该条。

  • 手太阴气绝

    指手太阴肺经的经气衰竭。主要证候是爪甲枯,毛发焦折。《灵枢·经脉》:“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