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铁筷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水红花子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鲍氏验方新编》卷一:“舌上生菌,此恶症也。初起如豆,渐大如菌,疼痛红烂,由心脾热毒所致。”即舌癌。参见舌岩条。
人体部位名。见《张氏医通》卷八。即眼睑。详该条。
病名。见《温病条辨·中焦篇》。由于暑湿侵袭肌肤、经络所致。证见肢体痠痛重着,面赤,小溲黄少等。治宜辛温辛凉并用,如加减木防己汤等方。
古代对妊娠二月胚胎之称。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妊娠二月名始膏。”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见情思情即精液自出者。《寿世保元·浊证》:“因见闻而出者,曰漏精。”详滑精条。
【介绍】:见王丹条。
【介绍】:唐代医生。撰有《玄感传尸方》1卷。已佚。
见《本草纲目》卷三十五下巴豆。因形似荷花瓣或圆钱形,故名。即体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