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痘疮身痒

痘疮身痒

病证名。元·朱震亨《幼科全书》:“凡痘初出之时,遍身作痒,抓捏不宁,此系邪火停于肌肤皮肉之间,不能即出,故作痒也。”须按病情分别施治,如痘方出作痒,此邪气欲出,因腠理严密,热毒往来游溢其间,外不得泄,故时时作痒,治宜升发,用升麻葛根汤;在灌浆痘色淡白,平塌,便溏,厌食,浆清作痒,属气血亏虚,宜补气益血,用十全大补汤;至于将靥作痒,此为脓成毒化,荣卫和畅的现象,不必服药。

猜你喜欢

  • 喉刺

    病名。《囊秘喉书》:“多因劳病未愈,虚火上炎,荣血已竭。其症上腭有红点,密密如蚊齧痕。”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知柏地黄汤、左归饮等加减。

  • 包诚

    【介绍】:清医学家。字兴言。安吴(今安徽泾县)人。学于张琦,尝评时医庸陋云:“各据门户,执古方不能治今病,读医经不如多临症之说;不深求经方药录用意所在,徒创异说,以博名誉;论说曰繁,医学曰晦。”他认为

  • 肉疙瘩

    俗病名。为肉芽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皮肤病。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编)。又名锯痕症、肉蜈蚣、多继发于外伤、烧伤或手术后的瘢痕上,亦可因疮疖后而继发者。好发于胸、背及四肢等处。皮损高突不平,逐渐

  • 七损八益

    有关房中术的最早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历代注家对七损八益的解释全是错误的。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天下至道谈》解开了这一迷团。该书说:“气有八益,

  • 程公礼

    【介绍】:(?~1584)明代医生。字耆祥。休宁(今安徽休宁)人。因家贫而学医,日夜钻研《素问》、《难经》等名家学说,治病多验。著有《医家正统》、《行仁辑要》、《保赤方略》等书,未刊行于世。其子邦贤(

  • 恶肉

    病名。①《肘后备急方》卷五:“恶肉者,身中忽有肉,如赤小豆粒突出,便长如牛马乳,亦如鸡冠状,亦宜服漏芦汤,外可以烧铁烙之,日三烙,令稍焦,以升麻膏敷之。”本病似包括疣赘及疤痕疙瘩等。②即腐肉。《外科理

  • 三春柳

    出《开宝重定本草》。为柽柳之别名,详该条。

  • 鼻环疔

    病名。《疔疮要诀》:“此疔生在笑缝中。”位在鼻翼两旁。即鼻疔。参见鼻疔、迎香毒条。

  • 爱庐医案

    清·张仲华撰。张氏医案最早整理本名《爱庐方案》,共分76门,一百余案,刊于咸丰年间。1882年柳宝诒从抄本中选录24案,并加按语,编入《柳选四家医案》,改名《爱庐医案》。分内伤杂病、内风、伏气、疫邪、

  • 偶方

    七方之一。药味合于双数或由两味药组成的方。《儒门事亲》卷一:“偶方之说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复方之偶方,盖方之相合者也。病在下而远者,宜偶方也;有数合阴阳之偶方,谓二、四、六、八、十也,皆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