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痈疽

痈疽

①病名。出《灵枢·痈疽》。疮面浅而大者为痈,疮面深而恶者为疽。是气血为毒邪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灵枢·玉版》:“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②形容疮疡之大者。如《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肿一寸至二寸疖也;二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③《灵枢经》篇名。本文专论痈疽,故名。篇内首先讨论痈疽的病因、病机。其次,分别叙述十八种痈疽的发病部位、形状、预后及治疗方法。最后,阐述痈和疽在发病的机制、形状及预后等方面的区别。

猜你喜欢

  • 漏下赤白

    病证名。出《素女经》。亦名赤白漏下。指阴道漏下之血污,赤白相杂,淋沥不断。参见经漏条。

  • 偏食

    指偏嗜某种食味或食味过浓的不良习惯。《素问·五脏生成篇》:“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 肺实

    由风寒、痰热、痰湿、痰火等病邪壅阻肺气所致。临床表现随病因不同而异。症见喘咳息粗,胸满胀痛,痰涎盛,咯痰稠黄或带血,或暴发失音等。《景岳全书》卷一:“肺实者,多上焦气逆或为咳喘。”

  • 唇疔

    病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四。系指疔生唇上。多由脾胃二经火毒上攻所致。症见疔生于上、下唇或口角处,初起如粟如芥,形小根深,周围有红而坚硬的根盘,可有白色疮头,自觉麻木痒痛,甚则红肿剧痛,壮热烦渴,二便不

  • 大叶草

    见《中药材手册》。为豨莶之别名,详该条。

  • 三焦虚寒

    上、中、下焦同现虚寒的病证。上焦心肺的虚寒,可见精神不守,气短不足,语声不扬;中焦脾胃的虚寒,可见腹痛,肠鸣,洞泻下利,腹满喜按;下焦肝肾的虚寒,可见大便洞泄,小便清长,或遗尿,腹满身重。

  • 对月草

    ①见《分类草药性》。为元宝草之别名。②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錾菜之别名。各详该条。

  • 反胃

    病名。又称翻胃、胃反。①指食下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者。《医贯》:“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

  • 赵良

    【介绍】:元末明初医家。《元史·艺文志》及《古今医统》等均作赵良,系赵良仁之误,见赵良仁条。

  • 老鹳嘴

    见《东北植物药图志》。为老鹳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