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卫生杂兴》。为土茯苓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肉疙瘩。详见该条。
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脾胃病诸候》。又称咽酸。《医林绳墨·吞酸吐酸》:“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寿世保元·吞酸》:“饮食入胃,被湿热郁遏,
见《闽书》。为佛手柑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即狗尾草,详该条。
【介绍】:清代官吏兼医家。善化(今湖南长沙)人。注重验方治病,广求博搜,于道光年间编成《验方新编》,刊行于世。
【介绍】:北宋医生。善针灸,民间流传其用针治难产的验例。
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秋枫木之别名,详该条。
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阳明之别。《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本络脉发生病变,实则发狂;虚则为足胫部肌肉萎缩,弛缓不收
七怪脉之一。脉象忽疏忽密,节律紊乱如解索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