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甲乙经》。指妇女从阴道流出胶样的赤色粘液。参见赤带条。
即肝火的实证。参肝火、肝火上炎各条。
《圣济总录》卷七十方。桑根白皮、栀子、黄芩、炙甘草、羌活、防风、当归、诃子(煨,去核)、胡黄连各一分,地骨皮、人参、茯苓、柴胡各半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食前服。治鼻衄久不止。
【介绍】:元代医家。蒙古族。任尚膳院使,统领尚食、尚药局。
见《中药志》。为白胶香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三国魏针灸医生。高句骊国(今朝鲜)人。佚名。约生活于公元三世纪。善用针,取寸发斩为十余段,以针贯取之,言发中虚,其妙如此。
见《云南中草药》。为透骨香之别名,详该条。
出《开宝本草》。为落葵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即掉眩。详该条。
病名。指任脉经经气异常而致的病症。《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脉经》卷二:“脉来紧实细长至关者,任脉也。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又:“横寸口边丸丸,此为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