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婴儿出生后,第一次所排的粪便。一般初生儿于一日内均可排出粪便,呈青绿色,如过时而不解者,多为胎热所致。
①人体部位名。指上、下眼睑部。《医宗金鉴》:“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也,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其中上眼睑部又称目上纲(或作目上网),下眼睑部又称目下纲(或作目下网)。②即目眩,详该条。
痧证之一。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暖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阳痧,腹痛而手足暖者是也,出血即安。或因郁气不通之故。”宜荆芥汤。②指热毒郁结之痧。《痧症度针》卷上:“阳痧,即热毒郁结之痧,多因冒暑耕
病证名。指脏腑之气与寒冷相搏所致的疾患。《诸病源候论·冷气候》:“夫藏气虚,则内生寒也。气常行府藏,府藏受寒冷,即气为寒冷所并,故为冷气。其状或腹胀,或腹痛,甚则气逆上而面青手足冷。”《圣济总录·诸气
病证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又名臊疳。指下疳痛而兼痒,溃而不深,形如剥皮烂杏。即疳疮的一种。
证名。指股部疼痛如折的症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类经·脉色类》:“胃脉搏坚,木乘土也,加之色赤,则阳明火盛,木火交炽,胃经必伤,阴阳不行者,从气冲下髀抵伏兔,故
骨名。即股骨。详该条。
见《江西中药》。为败酱草之别名,详该条。
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而化热,致肺气宣降失常,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咯痰黄稠,不易咳出,舌红脉浮数;或兼见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等症;重症可见气喘鼻煽,烦躁不安等。治宜疏风泄热,辛凉解表。
指药物性味和平者,多属调理扶正之品。《素问·五常政大论》:“无毒治病,十去其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