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暑湿喘逆

暑湿喘逆

喘证之一。《症因脉治·喘症论》:“暑湿喘逆之因,《内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此暑气也。因于湿,首如裹,面胕肿,呼吸气喘,此湿气也。暑湿袭于皮毛,干于肺胃。”症见喘息气粗,烦闷口渴,多言身重,汗出身仍热,脉多濡软或见微缓。治宜清暑利湿为主。如汗多口渴,用清暑益元散;脉大多言,用黄连解毒汤竹叶石膏汤;如暑湿身痛,无汗喘逆者,宜汗解,用羌活胜湿汤等方。参见暑喘湿喘条。

猜你喜欢

  • 白桃树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丝棉木之别名,详该条。

  • 穴位压痛诊断法

    是根据经络学说的理论,用拇指或食指的指腹在经络穴位上按压或滑动,以发现压痛,凹陷或结节等现象,并进行分析综合,借以诊断疾患的一种方法。

  • 本草分经

    药物学著作。4卷。清·姚澜(又名维摩和尚)撰。刊于1840年。本书按药物归经理论进行编写。分通经络的药物(即按照十二经及奇经循行的药物)及不循经络杂品。此外,书中附脏腑内景图、十四经穴歌及经脉穴图、总

  • 白痢

    病名。痢疾类型之一。古称白滞痢。因便下白色粘冻或脓液,故名。有属寒属热之分。《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白痢者,由肠虚而冷气客之,搏于肠间,津液凝滞成白,故为白痢也。”其症便下如冻胶或鼻涕,可兼见腹痛,

  • 夺命

    经外奇穴名。出《针灸聚英》。《医学入门》名惺惺。位于上臂前外侧,当肩髃穴与尺泽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头晕,丹毒,上臂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 滋阴清化丸

    ①《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浸)、天门冬、麦门冬、茯苓、炒山药、枸杞子、白芍药(酒炒)、黄柏(盐酒炒)、知母(盐水炒)、玄参、炒薏苡仁各一两,五味子七钱,生甘草五钱。为细末,炼

  • 面条树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灯台树之别名。详该条。

  • 泥菖蒲

    见《本草纲目》。为水菖蒲之别名,详该条。

  • 王惟一

    【生卒】:约987~1067【介绍】:宋代著名针灸学家。又名王惟德。曾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殿中省尚药奉御。1023年(天圣初年)奉命编修针灸书,他对古医书有关针灸的记载和针灸图详加考订,将历代医家对针灸

  • 张从正

    【生卒】:约1156~1228【介绍】: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自号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睢县、兰考一带)人。精通医术,继承刘完素的学术思想,用药多偏于寒凉,并擅长用汗、吐、下三法。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