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邪在孙络,随脉往来的一种痹病,因邪入未深,故称小痹。《素问·气穴论》:“其小痹淫溢,循脉往来,微针所及,与法相同。”《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张志聪注:“小痹者,谓邪始入于皮肤,未伤筋骨。脉,谓孙络
见《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为土党参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①指风邪犯表所致的一种外感轻症。见《伤寒直格》卷中。又称冒风、感冒。《景岳全书·杂证谟》:“邪轻而浅者,上犯皮毛,即为伤风。”详见感冒条。②指伤寒病太阳中风。《时病论·伤风》:“伤风之病,即仲景
见《卫济宝书》卷上:“当决之,决而以油捻子塞之,良久乃去,可以尽毒。”即在药捻子上润以油类的使用方法。见捻子条。
病名。《外科启玄》卷七:“皆因肺气不清,(鼻)孔内生肉塞满,名曰鼻息。”即鼻息肉。详该条。
病名。《疔疮要诀》:“此疔发于脾肾肺火,生鼻孔两旁根。”由阳明热毒结聚所致。证见鼻孔旁边迎香穴焮肿作痛,甚则恶寒身热。宜清热解毒。可服用苏梗、花粉、橘红、川贝母、连翘、银花、薄荷、甘草、鲜芦根之属。
证名。指以面颧色淡红如妆,游移不定为特征,下真寒而上假热的危重病证。多因下元虚衰,真阳浮越所致。《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其面戴阳,下虚故也。”常伴见口鼻作衄,或口燥齿浮,足胫逆冷,脉浮大,按之
见南川药物试验种植场《常用中草药手册》。为小龙胆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亦称疟母。见《鸡鸣录》。《症因脉治·疟母》:“即痰血痃癖也。疟久不愈,胸腹胁肋,有癥瘕痞癖,为患不瘥,此疟母之症也。”本症即慢性疟疾或疟疾反复发作所致的肝脾肿大。详见疟母条。参见痞条。
病名。出《金匮要略》。即狐疝。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