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大瘕泄

大瘕泄

古病名。《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本病后人有数解:①即痢疾。《研经言》:“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②一种阴虚似痢症,由肾虚所致。《医贯·痢疾论》:“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阴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其证红白相杂,里急后重,悉似痢疾,必小便短涩而痛,或不通而痛,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脱,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遗。”治宜补肾,用附桂八味丸补骨脂肉豆蔻阿胶等。③即肾泄。《罗氏会约医镜·杂证》:“又言大瘕泄者,即肾泄也。每在五更天明之时。”④指热泄之一。《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宜用八正散木香槟榔,再用天水散。⑤指泄而腹有瘕聚。清·怀抱奇《古今医彻·杂症》:“大瘕泻,则腹中有瘕,时作时止也。”

猜你喜欢

  • 忧膈

    五膈之一。见《肘后备急方》卷四。《诸病源候论·五鬲气候》:“忧鬲之病,胸中气结烦闷,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不为气力。”参见五膈条。

  • 浊者为卫

    卫,指卫气。卫气与营气均源于水谷精微,其浓浊部分化生为卫气,其清稀部分则化生为营气。《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 温氏医书三种

    中医丛书。清温载之(存厚)撰。刊于1886年。收有《温病浅说》、《温氏医案》及《小儿急惊治验》3种,现存初刻本。

  • 虚寒证

    证名。指阳气虚弱所致的证候。见《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二。症见面少华,食欲不振,得热则舒,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脉沉迟缓弱等。治宜温补为主。选用理中汤、《金匮》肾气丸等方。参见虚证、寒证条。

  • 虫瘤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多因忧思气结,湿热瘀浊不化酿成。症为瘤体内有虫,生于胁下,宜外治为主。

  • 季冬痹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手少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十二月之时,故名之曰季冬痹也。”详手少阴经筋病候条。

  • 乌贼鱼骨

    出《神农本草经》。为海螵蛸之别名,详该条。

  • 尾骶骨

    骨名。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是骶骨、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曰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

  • 张志聪

    【生卒】:1610~1674?【介绍】:清代著名医家。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其先祖居河南,九代世医。张氏幼年丧父,学医于张卿子门下,复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张氏业医数十年,在杭州胥山建侣山堂

  • 下林

    经穴别名。《圣济总录》:“下林,穴在上林下一夫。”所指即下巨虚,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