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南方对医生的一种称谓。此名称始自宋代,相沿至今。
病证名。见《疡医准绳》卷六。是患肢呈现屈曲、内收、内旋畸型症状的概况。原载于《永类钤方》。即髋关节后脱位证候之一。详胯骨出条。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痰类》。又名火喘、火炎上喘。详各该条。
病名。《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小儿饮甘甜热物或母喜饮,或胎中受热而生。舌上如珠,先赤紫后黄白,疼痛难当。”或火毒犯心经所致。治宜凉血解毒、泻火消肿。可选用凉膈散、犀角地黄汤、导赤散等加减。
针灸治疗原则之一。出《灵枢·根结》。指对急暴病症可以从太阳经着手治疗。
即脏腑的寒证。多因阳气不足,或外寒传里所致。主要证候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膝痠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或微细等。
足底。《素问·通评虚实论》:“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即清凉涤暑法,见该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后顶,见该条。
指食动物的生肉引起中毒或变生他病的邪毒。《备急千金要方·解食毒》有“治食生肉中毒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