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坤中之要

坤中之要

妇产科著作。又名《秘传内府经验女科》。不分卷。清·伊精阿(满族人)撰。刊于1800年本书介绍女科113种病证,简要记述其症候,列述治疗方剂76首。并附产后生化论,治症活法及产后调护法等专论。

猜你喜欢

  • 惊膈嗽

    病证名。多因肝经余热,上灼于肺所致。《证治准绳·幼科》:“小儿患惊风,惊止而嗽作,谓之惊膈嗽。”症见咳嗽痰稠,苔黄滑。治宜豁痰利肺,兼以平肝。用二陈汤加钩藤、桑皮。

  • 热烦

    病证名。小儿表里俱热的证候之一。《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六:“小儿脏腑实,气血盛者,表里俱热,则苦烦躁不安,皮骨壮热也。”治宜清解表里。用防风通圣散。

  • 吕用晦

    【介绍】:见吕留良条。

  • 下体肿痛

    证名。指下部肢体肿胀疼痛。《类证治裁·身痛》:“下体肿痛,脉浮,自汗,恶风者,多由卫气不固,风湿侵袭所致。治宜祛风湿,兼固表,方用防己黄芪汤、五皮饮等;痛而大便不通者,宜厚朴七物汤微利之。”

  • 心气通于舌

    心与舌有密切关系。舌功能的正常有赖于心机能的正常;反之,舌象的变化也可反映某些心的功能状况。《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灵枢·五阅五使》:“心病者,舌卷短。”

  • 天柱疽

    病名。为有头疽生于天柱骨者。出《疡医准绳》卷三。证治同有头疽。

  • 刚子

    出《雷公炮炙论》。为巴豆之别名,详该条。

  • 穴位

    俗称穴道。《内经》名腧(俞、输)、气穴。《针灸甲乙经》又名孔穴。即腧穴。俞有输注的含义,穴有空隙的意思。为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它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可反应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变化,也可接

  • 足节

    即趾骨关节。

  • 月候

    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指月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