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即夜光丸第二方,见夜光丸条。
即汗法与下法并用。是对既有表症,又有里实的治法。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胸膈烦热,大便秘结,苔黄白,脉浮滑数等,用凉膈散以解表清里。
见《闽产录异》。为柚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KI15。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脐下0.5寸,旁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1寸,旁开1寸
参见旷世儦、王东野各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又名风疮。古人认为因胎毒而生疮疥,系胎热外达而生。其症初如干癣,后则脓水淋漓,或结靥成片。治法参见胎毒疮疡条。
古代以砭石为针,刺穴治病的方法。后世泛称针刺治疗和砭石出血为针砭。《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病名。见《证治心得》。指皮肤色黄而枯槁不泽者。与黄胖之色黄而微肿不同。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虚证。常兼神疲倦怠,语言低微,畏冷便溏,脉形无力等。治宜培补脾胃,补养气血。若因虫积引起者,当先驱除虫
中药炮制法之一。是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与水共研细,加入多量的水,搅拌,较粗粉粒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分出,干燥,即成极细的粉末。多用于矿物药的加工,如飞炉甘石。
《疡科选粹》卷二方。当归、生地黄、白芍药、人参、炙甘草、官桂、黄芪各八分。水煎服,日二次。治疽毒已溃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