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疡科选粹》卷一:“发于足趺名曰阳疽。”指生于足背之痈疽。证治见脚发条。
即手之第二指。
见《湖南药物志》。.为及己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州植物志》。为猪鬃草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人。生平不详。撰《小儿方》1卷,已佚。
病证名。《不居集》卷十三:“肝经失血:肝藏血,因怒而动血者,属于肝。”症见失血鲜红或瘀黯,躁扰喘急,面青脉弦。挟肝火则伴见烦热不宁;挟肝气则伴见胸肋痛满。治宜疏利、降火、行气等法。选用柴胡栀子清肝散、
见《植物学大辞典》。为毒芹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唐代外科医家。撰《痈疽论》2卷。
【介绍】:隋代医生。僧人,又名释智宣。撰有《发背论》1卷,已佚。
【介绍】:清·藏医学家。西藏贡嘎地区人。生活于公元十七世纪中叶。藏医直贡学派创始人,在该地区享有盛名。著有《下肢水肿病救护》、《下肢水肿病疗法实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