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阴交。见该条。
病证名。《医钞类编》卷八:“阴虚发疟……发时其寒如冰,其热如烙,面赤如脂,渴欲饮水,热退则不渴,以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白芍、肉桂。”参见虚疟条。
古病名。鬲,否鬲之意。因气血俱病,否鬲不通,而致半身不遂。《素问·大奇论》:“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类经·脉色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
即喉咙。俗称嗓子。详喉条。
病名。见《青囊真秘》卷一。痘疹余毒未尽,复受风邪,致眼中作痒,睑弦红赤溃烂,俗称痘风眼。治法:以祛风清热解毒为主,睑弦湿烂者,尚需除湿止痒,宜选服加减四物汤或除湿汤。外以内服药渣煎水薰洗,再点眼药精,
病名。五脏虚损之一。又称损肺。《慎斋遗书·虚损》:“虚损一证,或从上而损下,如金衰卫弱而多外感之来,则气伤而肺损。”《难经·十四难》:“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损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即疫疔。见该条。
病证名。指男婴初生时双侧睾丸上缩。如因受寒所致。可用硫黄、吴茱萸、大蒜同研,涂于腹部,再以蛇床子煎汤淋洗熏之(《普济方》)。
病证名。清·员从云《产科一得》:“后蹬,临产时儿头偏抵谷道。名虽有多云,皆偏产也。此因子方投奔出路,母错用力逼迫。”相当于枕后位。参见偏产条。
见《张氏医通》卷十六。即都气丸,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