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刮肠

刮肠

病名。①即直肠泻。见《杂病广要·泄泻》:“日夜频并,饭食直过者,名曰刮肠。又《灵枢》所谓洞泄,《仓公传》迵风,皆此证也。”详见直肠泻条。②指粪便排出粘稠物。因似从肠中刮出,故名。《证治要诀》卷二:“又有内不太满,犹生寒热,未可下而便下之,内虚热入,挟热自利,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及下肠间津汁垢腻,名曰利肠。”宜选用白头翁汤黄芩汤芍药汤等方。参见痢疾、泄泻等条。③指诸病坏证而下脓血等秽物者。《证治要诀》卷八:“诸病坏证,久下脓血,或如死猪肝色,或五色杂下,频出无禁,有类于痢,俗名刮肠。此乃脏腑俱虚,脾气欲绝,故肠胃下脱,若投痢药则误矣,六柱饮为稳。”参见痢疾有关条。

猜你喜欢

  • 钱秀昌

    【介绍】:清代医家。字松汉。上海人。因臂部骨折,经时医杨雨苍治疗,遂从之学伤科,后以伤科名于当地。于1808年撰《伤科补要》一书(1818年刊行)。

  • 颈项部。《灵枢·痈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

  • 骨蒸热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乳食失宜,积滞不化,迁延失治,蕴积成热,或大病之后,余毒未清,消耗阴液,阴液耗伤,虚火亢盛,骨受其灼,则为骨蒸。症见身体消瘦,潮热遇晚而发,盗汗心烦,或腹内有癖块,有

  • 面脱

    指面部肌肉消瘦如脱。多由正气大虚,气血耗竭所致。《素问·玉版论要篇》:“色夭面脱,不治。”

  • 风中血脉

    即中血脉,属中风证之一类。《张氏医通·中风门》:“口颊僻,乃风中血脉也。”详中血脉条。

  • 胜复

    运气术语。指胜气与复气的关系。《类经》:“六气盛衰不常,有所胜则有所复也。”一年中,若上半年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例如上半年热气偏盛,下半年即有寒气以报复之。又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

  • 少食养生法

    饮食养生方法之一。节食养生,首倡于《黄帝内经》,认为食饮有节,百病莫生。少食之所以能养生,《老老恒言》认为:“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胃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致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 寒实

    寒邪结滞于内的病症。主要症状有四肢冷、小便清长、腹痛拒按、便结,舌苔白,脉沉弦等。

  • 羊筋痧

    痧证之一。指病处白毛积聚如筋。《痧症全书》卷中:“羊筋痧,腹胀混身板痛,此二症胸前或腰背,用小针穿皮挑出筋毛自愈,只拣疼处看有毫毛聚起者便是,药用涤痧丸,普济消毒饮。”

  • 上取

    即从上施治。①有上病上取或下病上取,或指吐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②针刺上部穴位治疗上部疾病。如气积胸中,针人迎、天突、廉泉等穴位。《灵枢·卫气失常》:“其气积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