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卷一方。即清络饮加杏仁二钱,滑石、薏苡仁各三钱。水煎服。功能清涤暑湿。治暑瘵属暑湿伤肺者,症见寒热,舌白不渴,吐血。
病证名。指脏腑之气与寒冷相搏所致的疾患。《诸病源候论·冷气候》:“夫藏气虚,则内生寒也。气常行府藏,府藏受寒冷,即气为寒冷所并,故为冷气。其状或腹胀,或腹痛,甚则气逆上而面青手足冷。”《圣济总录·诸气
病证名。①水气流溢于皮肤而致的水肿。《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肿满,由将养不调,肾脾二脏俱虚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肾气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肌肤,故令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中极,见该条。
证名。指脚底肌肤、筋脉着地作痛。《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萎,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多由脾病湿盛所致。本证可见于痿、痹、脚气等病证。
耳聋的一种。指因虚证而致听力减退或消失者。《圣济总录》卷一百十四:“虚聋者肃肃作声。”《丹溪心法·耳聋》:“又有耳触风邪,与气相搏。其声嘈嘈,眼见光,为之虚聋。”多由肾虚气血亏耗,或病后风邪乘袭所致。
治疗燥热伤肺及其变生肺痿诸证的方法。其法以甘凉微辛以清肺胃之热,益胃气滋肾水以保肺金,既避苦寒,又免温热。《温病条辨·秋燥》:“诸气膹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
滋生而茂盛之意。《素问·气交变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其德敷和,其化生荣,其政舒启,其令风,其变振发,其灾散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
疟疾之一。《普济方·诸疟门》:“邪在少阳经谓之风热疟,治多和之。”参见足少阳疟条。
舌尖灰黑,中渐红至根,是胃有食滞、胸膈热盛之候。宜缓下调胃。若里结已成,当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