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产后发热

产后发热

病证名。见《医学纲目》。指分娩后,因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常见的有外感血虚血瘀食滞、感染邪毒等。外感多因气血骤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袭入,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无汗咳嗽流涕,治宜养血祛风为主,方用荆防四物汤(四物汤加荆芥防风)。属血虚者,因产时失血,阴不敛阳,虚热内生,症见微热头晕心悸腹痛绵绵,治宜补气血,调营卫,方用八珍汤;若症见午后热甚,两颧发赤,口渴喜冷,便秘尿黄,治宜滋阴清热、养血,方用一阴煎。属血瘀者,瘀血留滞经络,营卫不调,寒热时作,恶露不下或甚少,色紫暗有块,或有臭味,小腹胀痛,拒按,治宜养血逐瘀、解热,方用生化汤加味;属食滞者多因恣食肥甘,停积不化,症见胸膈饱闷,嗳腐吞酸纳呆或脘腹胀痛,治宜消食导滞,方用异功散;属感染邪毒者,因产后气血虚弱,邪毒直中胞宫正邪交争,症见高热,口渴,汗出,腹痛拒按,甚则神昏谵语皮肤斑疹,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用清热解毒汤(辽宁中医学院主编《妇产科学》: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花粉、地骨皮大青叶益母草赤芍蒲黄);若神昏谵语,可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

猜你喜欢

  • 吊线风

    见《湖南药物志》。为腹水草之别名,详该条。

  • 小儿诸淋

    病证名,指小儿肾与膀胱有热而致小便淋沥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诸淋者,肾与膀胱热也。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小便也。肾气下通于阴,阴,水液之通路,膀胱津液之府

  • 伤寒杂病论义疏

    书名。16卷。刘世祯述义,刘瑞瀜疏证。刊于1924年。据刘世祯氏自称,因母丧,于江西某山谷中遇“张老”,张老授以古本《伤寒杂病论》,与世传本不同,遂阐述师传及个人所体会的本义,并由刘瑞瀜疏通引证,补充

  • 七情饥饱嗽

    病名。又称七情伤感嗽。指因情绪不安,饥饱失常,伤及脏腑所致的咳嗽。《证治要诀·诸嗽门》:“七情饥饱嗽,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顺为先。”用四七汤加桑白皮、杏仁、枇杷叶等。参见

  • 胆火不得卧

    证名。内伤不得卧之一。指肝胆湿热郁火所致的不寐症。《症因脉治》卷三:“胆火不得卧之症,膈寒不利,胁肋胀满,胆火乘脾也;心烦躁乱,恍惚不宁,胆涎沃心也;甚则目黄目赤,夜不能寐。”治疗如胆火乘脾者,清胆竹

  • 相生

    五行学说术语。借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来说明脏腑相互协调的生理现象。其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木)生筋,筋生心(火),

  • 痰积嗽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咳嗽》。多因食积湿痰生火,上凌于肺所致。故治疗常以青黛、瓜蒌为主药。参见食积痰嗽、食积嗽等条。

  • 医话丛存

    医话著作。丁福保编,刊于1910年。本书汇辑作者历年所集之医话、医学史料。包括外国传教士在华行医事迹、近代早期医学考试、近代第一位西医黄宽事迹、北里柴三郎信函等,均为研究近代医史之珍贵资料。

  • 燥火眩晕

    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外感眩晕》。可因岁运加临或时邪感冒所致。症见身热烦躁,口渴引饮,夜卧不宁,头旋眼黑,小便赤涩,脉躁疾。治宜清火润燥。用柴胡清肝饮、清肺汤、竹叶石膏汤等方。参见眩晕条。

  • 心嘈

    证名。嘈杂的俗称。《杂病源流犀烛·嗳气嘈杂吞酸恶心源流》:“嘈杂者,即心嘈。”详嘈杂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