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三法

三法

①对疾病初、中、末三个阶段的处理方法。出王好古《三法五治论》。谓疾病初期感邪方浅,正气未伤,以攻邪为主,用药宜峻猛;中期邪正交争,养正祛邪兼顾,用药宜缓疾得中;末期邪虽未尽,但正气已虚,应宜养正为主,使正胜邪却。②指汗、吐、下三种治法。金·张子和对三法有丰富的经验,后人称为攻下派。三法中,尤以汗、下两法实用意义较大。

猜你喜欢

  • 骨极

    病证名。指骨弱髓枯的危重疾患。《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骨极,令人痠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其属虚寒者,症见腰背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面肿而垢黑,发堕齿槁,或四肢常冷等。宜用

  • 长刺节论篇

    《素问》篇名。长,犹广的意思。本篇指出头痛、寒热等十二种不同病症的针刺手法,进取针穴及针刺反应。说明了针刺治病要根据疾病的肌肉骨节部位、性质,适当掌握进针的深度、次数和治程长短的道理,故名。

  • 退秧竹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仙人杖之别名,详该条。

  • 痘疹良方

    见医方全书条。

  • 青藤根

    见《药材学》。为木防已之别名,详该条。

  • 五香连翘散

    《仙授外科集验方》方。沉香、连翘、桑寄生、丁香、射干、独活、乳香、升麻、大黄(蒸,欲利生用)、木通、羌活、甘草、麝香(溃破者用)、青木香(一方有生黄芪)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钱,加竹沥、芒硝(冲服),

  • 翣(shā 沙)舌

    病证名。《喉科心法》:“舌忽然肿大肿硬,即时气绝,名曰翣舌”。《鲍氏验方新编》卷一:“舌出口角,时时动摇,此名翣舌。”系指舌肿胀,多由心火上攻所致。治宜泻心火为主。外用皂矾,煅为末,搽舌上。参见舌肿条

  • 阴痓

    病名。见《丹溪心法·痓》。即阴痉。详该条。

  • 许长增

    【介绍】:清代医家。丹徒(原属江苏镇江)人。精于医术,为贫穷人治病,常不取酬。撰有《痘疹形色论》、《伤寒余注》,未见刊行。

  • 曹元

    【生卒】:七世纪【介绍】:唐初医家。字真道。京兆(今陕西境内)人。学医于北山黄公,精通医药,善于望气色诊断疾病,并掌握外科手术。文学家王勃拜曹元为师,尽得其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