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蒿
见《陕西中草药》。为洋蓍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洋蓍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小儿多因乳食不节,停滞中焦,致使气结湿生,化为痰浊,阻遏心窍所致。症见神志错乱,神呆目滞;严重者可出现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漉漉有声,纹沉色淡,舌苔白腻。治宜涤痰开窍,
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雀盲,俗称也,……(目)至晚不明,至晓复明也。”即雀目。详该条。
出《新修本草》。即荜拨,详该条。
病证名。指风温之邪袭肺所致的咳嗽。《类证治裁·咳嗽》:“风温嗽,风温上侵,头胀咽痛,呛咳失音,宜清轻凉解。”治用桑叶、象贝、连翘、薄荷、杏仁、沙参、桔梗、甘草等药。参见咳嗽、外感咳嗽、风温条。
①指足太阳之别。《素问·刺腰痛论》:“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拂拂然,甚则悲以恐。”张志聪注:“足太阳之别名曰飞阳,去踝七寸,别走少阴。”②指阴维脉。王冰注:“飞阳之脉,是阴维之脉也,去内踝上同身寸之
病名。出《三因方》卷十六。俗称莺翁,悬痈之别名。详该条。
书名。4卷。清末·凌奂撰。撰年不详。本书收集作者常用的外科经验方(包括五官科及皮肤科),分为升降部(系化学制剂类)、围药部、内消部、内护部、化毒部、拔毒部等共21类,附补遗方1类。现有《三三医书》本。
《症因脉治》卷四方。当归、大黄、白芍药、生地黄。水煎服。治燥火腹痛,大便秘结。
书名。清·温载之撰于1886年。治案以病分类辑录。作者擅治温病,故此类验案尤多。治案辨证较细致,其中治气肿及疯狗咬伤方为其他医案著作所罕见。但也杂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论述。
《审视瑶函》卷六方。川椒(去目,微炒)、熟地黄、生地黄。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盐米饮送下。治目昏多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