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赵王陵盗墓记
在28年前的今天,1997年3月18日(农历1997年2月10日),邯郸赵王陵盗墓记。
现代盗墓与过去已完全不一样,不仅盗墓工具和出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盗墓手段和组织形式也有很大不同,分工协作,流动作案,跨省互动,产、供、销一条龙。
老板组织盗墓,负责收货,商业运作概念被引入盗墓圈。
1997年春天,3月18日一伙盗墓者盯上了赵王陵!
当天半夜,一个由10多名不法分子组成的流动盗墓团伙盗挖赵王陵,他们选中了其中的2号大墓。
组织这次盗墓的头子叫杨巍,是一名来自北京的文物贩子,老江湖,人称“老杨”。主要成员有孙金龙、刘晓民、耿双河、王春保等,互相之间都是朋友,之前已有多次合作,分别来自山西、河南,盗墓老手。
(文物市场)
其他是雇来做“临时工”的,在杨巍眼里则是矿工。这些“矿工”平时相互之间也都有联系,有活招之即来,没活各干各的。
杨巍管盗墓叫“开采”,把挖赵王陵当成了开矿,所以视那些做苦力的为“矿工”。
他们“开采”时先用炸药,将赵王炸出了一个大洞,然后下洞再进行人工挖掘,这样省时省力。他们白天休息晚上挖,天要亮便伪装好闪人,晚上再来接着干。
赵王陵宫穴很深,连挖了10天也没有挖到东西,雇来的“矿工”有点泄气了,问头儿杨老板何时能挖到东西。杨巍说,你们只管挖,到时一个铜板挖不出来,该得的不会少,不会让大家白干。
(盗洞)
杨巍捣腾了古董时间不短了,与境外文物走私有联系,有钱。
接着,这个又挖了一个星期,进入了墓穴。
4月7日凌晨3 点,出货了。
当时,进入墓穴的孙金龙最先挖出了一个硬疙瘩。用手抠去上面的泥土,发现是一只青铜马。旁边的刘晓民、耿双河等也挖到了两个硬疙瘩,抠开一看,也是青铜马。
一见出货,底下的人都兴奋了,劲头也上来了,又挖出了金腰牌、玉圭、青铜兽面辅首、车马器构件等200多件(片)文物。其中有不少玉片,是金楼玉衣上的。
(金腰牌,与本文无涉)
金腰牌是耿双河从土中铲出的,用手电筒一照,金光闪闪。
该上去了。脑子很好使、经验丰富的孙金龙多了一个心眼:这些东西不能全带上去,遂示意一起下来的刘晓民、耿双河,只把铜马等带上去,其他的都埋在下面。
这种做法,在圈内叫“留一手”,过去叫“吃私”,就是俗话说的“独吞”“截留”。
为了防止下面的人吃私,以前出货时老大都会安排最靠得住的核心人员下来,方便时亲自到现场,不会让一般人起货,孙殿英盗清东陵时就是这样,亲信到了地宫才开棺。但是,杨巍与孙金龙他们只是“朋友”,而不是“兄弟”,所以之间有二心。
(考古现场)
杨巍是老板,不会下去的,太危险,守在上面的盗墓口,说是负责望风,实是被发现好逃跑。除了望风,还有人在上面负责往二三十米深的洞内里输入新鲜空气,以防止下面同伙缺氧。
埋好截留的好东西后,孙金龙他们就带着青铜马等攀着绳子,爬出盗洞。快到洞口时,孙金龙有意对上面的杨巍说,出货了,带上来了。
杨巍听说很高兴,挖了半个多月终于没白干。
注意一个细节,孙金龙他们不是将货用绳子先递到洞上,而是随身带着上来,这是盗墓圈内潜规则。
(用绳索上下盗洞)
盗墓圈黑吃黑现象很普遍,如果把宝物先递上来,上面的同伙如果起了贪心,下面的同伙就就可能没命了,会被弄死盗洞的。
这种“弄死同伙”现象在考古中并不鲜见,在古代盗洞内或墓穴里,不时能发现盗墓者的骸骨。如在宁夏西夏王陵的考古中,便发现墓室里有两个古代盗墓者遗骸,其中一个颅骨上有洞,推测是当时被同伙用砖石块砸的。
杨巍见有3个青铜马,1个铜铺首,虽然心中窃喜,但表情很冷静。不当回事地说:“这个啊,我当是金缕玉衣呢。”
(青铜马,与本文无涉)
杨微为什么是这个反应?这里又涉一个规矩,拉伙盗墓,包括购买盗墓工具、吃喝住宿、往返交通等一切有盗墓有关的费用,都是组织者来负责,挖出的货都归他,除非他不要则是谁挖到就是谁的。但拿到货后要估估价,看是否为贵重之物,以此付给“货款”,也就是给报酬(工钱)。
所以杨巍见货后漫不经心,不当回事情。
但一听杨巍随口说到金缕玉衣,孙金龙他们倒是吃了一惊,以为在下面吃私的事情被他知道了。
(玉衣片,玉塞)
杨巍接货后,从身上掏了几千块钱,塞给孙金龙他们。虽然钱给的少了,干了十几天才这点钱,但孙金龙也没有多说。收下钱后,将盗洞伪装好,现场打扫一下,便对杨巍说回山西老家了。
在分头离开以后,孙金龙一伙又悄悄折了回来,下到墓下,将私埋的209枚玉片和金腰牌等取了出来,这才真的往山西侯马老家赶去——要赶紧离开,万一被警方发现,或是杨巍反应过来,就走不掉了。
(盗墓查看盗洞,与本文无涉)
看到这里,或许有网友会问,你怎么知道这么详细的?编的吧?不是编的,这是盗墓团伙被河北邯郸警方抓获后,交代出来的。
杨巍一伙盗赵王陵,可以说是神不知鬼不觉,半年后当地警方才知道,而盗出的文物早都被走私到了国外。
这是怎么回事情?里面很有故事。下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会继续说。
(考古现场)
邯郸城下赵王陵
赵王陵位于河北邯郸,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邯郸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仅“邯郸”二字就很有文化,已使用了三千年,一直没有易名。邯郸因何得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因山得名。
《汉书·地理志》记载“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在邯山的尽头,古称尽头为“单”,邯山至此而尽,自然是“郸单”。
(邯郸古城)
另一说法,“邯郸”二字早期写成“甘丹”,日出为“甘”,山落为“单”,起名“甘单”取意日出日落之地。
邯郸确是一个不一般的地方。这个“不一般”,应该是从公元前386年正式开始。
这一年,赵敬侯把赵国都城从中牟(今河南鹤壁)迁到邯郸,邯郸从此开始了长达158年的赵国都城史,成为战国时中国北方最重要城市之一。
特别在武灵王时期,赵国实行胡服骑射,邯郸成了其时中国的“改革之都”,风头无出其右,赵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与秦、楚、燕、韩、魏、秦平起平坐。
(战国时,赵国版图很大)
赵敬侯虽然没有后来的赵武灵王影响大,但对邯郸来说贡献突出,他不只让邯郸成了国都之城,还给邯郸留下了第一座王陵。
赵敬侯在位12年后去世,其子即位,此即赵成侯,赵成侯葬赵敬侯于距今邯郸市区20公里外的紫山东麓。
此后,赵国贵族死后都葬在这一带。
赵国都邯郸历敬侯、成侯、肃侯、武灵王、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幽缪王八代,除末代幽缪王投降秦国,可能死葬异乡外,其他七位都埋在邯郸。
(赵王陵)
加上其他权贵和后来王朝贵族的埋葬,邯郸境内地下墓葬资源丰富,与河南、陕西、山西等地一样,河北邯郸境内从古到今,都没有断过盗墓者的身影。
现在紫山东麓尚能看到5座较为集中的陵丘,都称“赵王陵”。其中在原邯郸县境内有三座大墓,考古调查时从东至西数,分别编为1号、2号、3号;原永年县境内有两座大墓,编为4号、5号。
五座墓中数1号墓现存封土最大,至于这些墓里埋的是哪位赵王,现在对不起来。
(赵王陵)
赵王陵墓群是河北省最重要的王陵遗址,如今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当地文物部门的特别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