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上的今天>中医名家施今墨逝世

中医名家施今墨逝世

在56年前的今天,1969年8月22日(农历1969年7月10日),中医名家施今墨逝世。

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8月22日),祖籍浙江萧山县,原名施毓黔。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在我国中医界素有“南张北施”之称。

人物简介

施今墨(1881-1969),浙江萧山人,原名毓黔,字奖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其外公为清末大吏李秉衡。他13岁时从其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先生学医,又因政治不定,进入京师法政学堂,接受革命理论。后来追随黄兴先生,并参加了辛亥革命。后来渐感时世虽异,许多官员仍不改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封建官僚作风,便对革命大为失望,慨叹不已。既然“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他便从此弃政从医。

施今墨先生认为,西医学并非一无是处,而许多西医的仪器设备还有助于诊断明确,所以并不排斥西医。但他认为,西医在治疗方法上不如中医多样有效,故始终坚持中医的辨证论治。他疗效卓著,名声大噪。他说:“治疑难大症,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一鼓作气,始能奏效,因循应付,非医德也。”

个人简历

1881年3月28日生于贵州,原名施毓黔,祖籍浙江省萧山市坎山镇施家台门。

1902年随父到山西,入山西大学堂读书。后因参与反对校长之学运而遭开除。 施今墨

1903年就读于山西法政学堂。

1906年山西法政学堂毕业,保送京师法政学堂。并开始业医。

1912年以山西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后留在陆军部帮助黄兴制定陆军军法。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重期间,曾延请施今墨诊病。

1929年汪精卫提出《取缔中医案》,施今墨等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联合各省中医到南京请愿,获胜。

1930年应邀赴陕西为杨虎城将军治病,药到病 除,当时报纸传为佳话。何香凝、溥仪、 载涛、李宗仁、郭德洁都多次延请看病。 与萧龙友、孔伯华等名医创办北平国医学院,任副院长。

1932年中央国医馆成立,任副馆长。与魏建宏、 刘肇甑,陈公素等人创立华北国医学院并任院长。

1940年《祝选施今墨医案》一书出版。

1941年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

1966年 “文革”开始后遭受迫害,后得周恩来保护。

l969年春病危,口述关于中医工作的建议,呈送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 8月22 日 病逝于北京,遗嘱火化并捐献遗体作医学解剖。

1971年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在万安公墓修建衣冠冢。

学术贡献

施今墨善于处方,精于配伍。其处方多由古今数个方剂化裁而成,时用原方,时采其意,药味虽多而不乱,主次分明,配合巧妙,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往往数剂即见功效。他特别善于双药合用。流传于世的《施今墨对药》是其学生、长女婿祝谌予随他学医时,发现老师处方中往往是双药并书。经留心收集,整理出100多对药,请教于他。施今墨讲,自己在阅读古方书时,发现古方中有许多起关键作用的药物,往往成对出现,或一寒一热,或一升一降,或一气一血,或一散一收……,有的互相配合、增强疗效,有的互相制约、防止偏胜。非常符合中医“阴平阳秘”、“以平为期”的原则,起到正反双向调节的作用。自己默默记下,验之于临床,发现确实药少而效著。于是就一对对积累起来,形成自己用药特点。祝湛予在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时,向同学们介绍了“施今墨药对”。学生吕景山毕业后将此药对又加工整理,1982年出版了《施今墨药对临床经验集》 ,作为对施今墨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