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家游酢去世
在902年前的今天,1123年6月18日(农历1123年5月23日),北宋理学家游酢去世。
游酢(1053~1123年6月18日),北宋理学家。字定夫,号广平,又号豸山,宋建州建阳禾平里(今麻沙长坪)人;人们称他荐山先生。熙宁元年(1068年)与从兄醇二人同拜族叔理学家游复字执中为师,就读家塾;三年(1070年),从学本地学者江侧于石壁山即集公山;五年(1072年)游学京师(今河南开封),与程伊川颐相见,伊川以“其资可适道”向其兄程明道颢推荐;次年,(1073年)补入太学学习。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范纯仁出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辄与参订。移守颍昌,辟为学教授。还朝复相,即除酢太常博士。纯仁罢,酢亦乞外。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复知汉阳军,历舒、濠二州。罢归,寓历阳,因家焉。卒葬其处。酢操行纯粹,处事优裕,历官所至,民载之如父母。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学者称廌山先生,谥文肃。
1093年的冬天,年过四十已登进士第的游酢携着杨时,前来拜师于理学大家程颐。先生正端坐瞑思,两人在旁虔诚侍立,不敢打扰也不敢走开。及至大师功课完毕,门外积雪已一尺多深。后来便有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程门立雪”尊师重道,是游酢在教育上的贡献。他从小敬师好学,虚心求教。“程门立雪”这一尊师重道的典故,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他的“尊师重道”精神更值得我们广为传播,弘扬光大。
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刊刻的《四书章句集注》(后人简称《四书集注》),影响极为深远。然而在《四书集注》之中,就收录了游酢的七条语录。事实上,游酢在传播和弘扬二程理学即洛学、开创闽学中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理学是以《四书》为基本经典,既具有思辨哲学的性质又有实用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理学的先驱者是北宋的胡瑗、孙复、石介,发展者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等,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而游酢则是理学南传,由二程到朱熹集大成的义理之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程朱理学形成过程中,游酢、杨时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应该说前期当是游酢发挥了作用;后期才有杨时发扬光大二程思想。
我们从朱熹的一些著作可以看出他对游酢理学思想是有所继承的。朱熹编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考》,离不开游酢编的《明道先生语录》和《伊川先生语录》。朱熹在《伊洛渊源考》中保存了部分游酢语录就是继承游酢理学思想的明证。朱熹注释《四书》也多处引用游酢的经学观点。游酢发展了程颐的修养论,并明确重视修养的目的,是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道德修养是通过为学来实现的,而为学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更认为去私欲,明人伦是务本。这些研究成果都被集大成的朱熹所吸收。还有游酢的许多理学观点为朱熹注释《四书》提供了论证依据。
游酢为官期间能做到“惠政在民”,可称是北宋时州官的楷模。游酢认为当官首先要正确对待庶民百姓,正确处理官民之间的矛盾,把人民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他在《君子体仁》一节中曰:“仁者,人也,仁为众善之首,故足以长人。”就是说对待庶民百姓要有爱心,结交朋友亲厚仁慈,这是君子所要做的事的根本。
“为政在人”是游酢勤政为民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陈太平策》一文中讲的很深刻。
“薄敛谨刑”,是游酢勤政为民思想的核心。用现代汉语的解释游酢的“正道”就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办什么事离开“正道”将祸国殃民。
游酢从政30多年,从实践中总结了以仁爱为怀,减轻赋税,谨慎施刑,关心老百姓疾苦的治政主张,对北宋当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游酢书法自成一体,独具风格,他的草书堪称一绝。清《草字汇》、《草书大字典》、《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查真大字典》、《历代名家草书选》等7种有影响的书法汇编都选上他的单字草书。宋朝书法主流是尚意的,游酢就以不同的用笔及奇特的体势来表现变幻天真意象的情趣。游酢不仅被《草字汇》推为“草圣”,而且他的小楷书法功力深厚。行笔稳健,法度严谨,气势开阔,字体秀丽,结构富于变化,堪舆唐人比肩。游酢的书法不管是草书,还是楷书,皆为中国书法之珍品。
游酢的“诗”论,贡献亦很显著。学诗,强调“正其心”“无邪思”。他对《诗》能够扬其所长,抑其所短,披沙拣谷,取精用宏。他继承先儒学说,在评诗中强调“修身正家”,并把它看作是治国平天下所必须仰赖的修养根基,他在评述《二南》诗时,就强调了“求诸已,而后求诸人”、“治其内,而后治其外。”这种处世经邦的原则,很得儒学精髓。总之,游酢的“诗”论,是我国古代儒学家、理学家的文学观的一个缩影。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通过对游酢“诗”论的述评从中提取可资鉴之处,这对诗评诗论的发展,当是不无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