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诗词古文>惟俨生平

惟俨生平介绍

惟俨(737~834),别号药山,唐代高僧,石头希迁禅师法嗣。绛州(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人,俗姓韩。惟俨是禅宗南宗青原系僧人,曹洞宗始祖之一,他是联系马祖道一神系和石头希迁禅系的重要禅师,在禅宗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文宗赐谥弘道大师,塔曰化城。唐伸为其撰碑铭。>>查看惟俨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十七岁时南下潮州,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

  二十二岁,从南岳衡岳寺希操(亦作希澡、智澡)律师受具足戒。后参石头希迁,密领玄旨。次参马祖道一,言下契悟,奉侍三年。复归石头(世称石头和尚,著有《参同契》、《草庵歌》),为其法嗣。 

  求法因缘

  关于惟俨的求法经历,唐伸《惟俨大师碑铭》记述,在惟俨去世的八年后,门人带着他的行状到长安求崇敬寺"大德"昭示先师事迹以垂于不朽,于是请唐伸撰写此碑。碑铭记述惟俨曾参谒希迁、马祖、洪禅师三人。

  惟俨博通经论,严持戒律。但他不满足于因循守旧,亦步亦趋。一日自叹曰:“大丈夫当离法自净,焉能屑屑行细事。”惟俨所参为禅宗南宗,惟俨所处时代正是南宗禅法兴盛时期,以湖南衡山的石头和尚希迁和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构成南宗两大主脉。惟俨既志怀凌云,欲通佛法真谛,以图造就,诚知非从马祖、希迁受法不可。惟俨初诣石头和尚希迁室,数年后,希迁又指引他到马祖道一处受法,惟俨在马大师处侍奉三年,谨言恭行,专心习禅,契悟马师法要,然后回到石头和尚处,为其法嗣。 

  大振宗风

  唐贞元初(785—805年),惟俨于澧州药山(今湖南省津市市棠华乡境内)创慈云寺(俗呼药山寺),在此弘法达三十年之久。惟俨博通经伦,时誉甚高。他致力于振兴禅风,扩充慈云寺,广开法筵,传授禅法,四众云集,南禅在这里弘扬开去,宗风大振。 

  圆寂前后

  唐太和八年(834年)十一月六日示寂,世寿八十四,葬药山。唐文宗谥弘道大师,塔曰化城。一说太和二年示寂,世寿七十。唐伸为其撰碑铭。

主要成就

  开宗始祖

  惟俨属禅宗南宗青原行思一系,经云岩昙晟再传至洞山良价,创曹洞宗,著《宝镜三昧歌》。良价弟子曹山本寂继承师法,大振洞门禅风,著《寒山子诗集》。曹洞宗教以“正、偏、兼”三概念,配君臣之位,分析佛教真如与其派生之世界万有关系。禅风以“回、互、细、密”著称。

  佛学主张

  惟俨继承希迁的禅法,认为修行贵在自然,不必执意读经和修禅观想。

  南宋时传入日本。公元1983~1984年,日本佛教寻根参拜团两次到津市药山寺寻根,参拜惟俨禅师墓。

轶事典故

  不思量底

  一日闲坐,有僧问他:"兀兀地思量什么?"他回答:"思量个不思量底。"问:"不思量底如何思量?"答:"非思量。"惟俨不要求弟子看佛经,但自己常常看经,《惟俨大师碑》说他常看的经有《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有一天他在看佛经,弟子问:"和尚寻常不许人看经,为什么却自看?"他回答:"我只图遮眼。"弟子问是否可以学他也看经?惟俨则说:"若是汝,牛皮也须看透。"(《景德传灯录》卷四)(注9)意思是怕弟子无有休止地读下去而忘记识心见性的本旨。

  佛为何字

  惟俨门下的道吾(圆智)、云岩(昙晟)是亲兄弟。一日,惟俨写一"佛"字问道吾是何字,道吾说:"是佛字。"惟俨则训斥说:"咄,这多口阿师!"(《祖堂集》卷四)示意"佛"字是不能用言语表述的。

  李翱问道

  郎州刺史李翱几次请其讲“道”,惟俨不赴约,李只得前来聆听。相国崔群、常侍温造皆从其“道”。惟俨不赞同持戒,不许门人看经,独具“纯任自然”。

  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李翱与惟俨的交往被传为佳话。李翱(772-841年),字习之,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是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与惟俨相见是在元和十五年(820年)出任朗州刺使、湖南观察使的时候。朗州与澧州毗邻,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大概药山连亘这两州,所以《宋高僧传》等史书记载惟俨在"朗州药山"。《宋高僧传》<惟俨传>记载,李翱到药山初访惟俨时,惟俨"执经卷不顾",侍者提醒他"太守在此"。李翱等不及他回应便高声喊道:"见面不似闻名。"于是惟俨直呼李翱名,李翱答应。此后二人相见。从韩愈开始,儒家学者重视探索"道"、"道统"的问题。李翱曾师事韩愈,自然也关心这个问题。他见到惟俨辟头就问:"何谓道耶?"是想探询佛教对"道"的见解。惟俨运用禅宗接引学人惯用的隐喻方法,用手指天,指净瓶说:"云在青天水在瓶。"大意是道不可正面表述,但它真实自然,就像云在青天,水在瓶一样。据载,李翱当即"警悟",如同"暗室已明,疑冰顿泮",立即作偈二首,其一曰:"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相问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猜你喜欢

  • 巴泰

    巴泰(?-1690)清圣祖时国史院、秘书院、中和殿大学士。金氏,汉军镶蓝旗人。初从太宗攻明有功。又先后随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攻战,败明总督洪承畴。虽面中流矢,仍挥刃斩敌。以劳绩久著,擢内大臣。康熙三年(1664),授国史院大学士。充修《世祖实录》总裁官。时鳌拜辅政,与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论事龃龉,欲构陷其罪,集众定谳,恶巴泰不附已,虑其异议,不使与闻。及鳌拜败,帝召巴泰授秘书院大学士,仍充《实录》总裁官。九年(1670),改内院为殿阁,以巴泰为中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实录》告成,加太子太傅。后以疾乞休,旋被命仍入阁办事。二十三年(1684),乞解任,仍命以内大臣衔与朝请。卒谥“文恪”。

  • 周遇圣

    周遇圣,淳安(今属浙江)人(明嘉靖《淳安县志》卷一七)。

  • 赵辅

    (?—1486)凤阳人,字良佐。袭职为济宁卫指挥使。景帝嗣位,以荐充左参将,守怀来。成化初以都督同知从韩雍镇压两广瑶壮民起事,破大藤峡,还封武靖伯。旋以虚报战功被劾,帝不问。复总兵辽东有功,进侯爵。八年,拜将军,领兵大举搜河套,至榆林不进又被劾。辅好结权幸,虽屡遭论劾,卒无患。

  • 周寿昌

    (1814—1884)湖南长沙人,字应甫,一字荇农,晚号自庵。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至侍讲。太平军攻湘时尝劾赛尚阿、和春作战不力,称敢言。后随办京畿防务,不畏上官,敢据实开释无辜。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绪初罢官居京师,专注著述。诗文书画均为时所重。心力所瘁,则在两《汉书》,有《汉书注校补》、《后汉书注补正》、《三国志注證遗》、《思益堂集》等。

  • 殷弼

    殷弼,字梦臣,广东人。生卒年不详,举人出身。明末崇祯年间官至内阁中书,入清后隐居不仕。晚年定居融县长安,开课授徒,其门生尊称为羊城先生。工于诗,多咏山水之作,如《携诸子登圣山第一峰》:“席毡者谁子,顾安得细草。坐卧堆白云,猿声出夹道。”。

  • 范梈

    范梈(pēng)(1272—1330)元代官员、诗人,与虞集、杨载、揭傒斯齐被誉为“元诗四大家”。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历官翰清江林院编修、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有政绩,后以疾归。其诗好为古体,风格清健淳朴,用力精深,有《范德机诗集》。

  • 郑遨

    郑遨(866-939),字云叟,唐代诗人,滑州白马(河南滑县)人。传他“少好学,敏于文辞”,是“嫉世远去”之人,有“高士”、“逍遥先生”之称。

  • 陈陶

    陈陶(约公元812—约885年):字嵩伯,号三教布衣。《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陈陶”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人,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 韩兰英

    名或作蔺英。南朝齐吴郡妇人。有文辞。宋孝武帝时,因献《中兴赋》受赏识,入宫。明帝时为宫中职僚。入齐,武帝以为博士,教六宫书学,以年老多识,呼为“韩公”。

  • 徐俯

    徐俯(1075~1141)宋代官员,江西派著名诗人之一。字师川,自号东湖居士,原籍洪州分宁(江西修水县)人,后迁居德兴天门村。徐禧之子,黄庭坚之甥。因父死于国事,授通直郎,累官右谏议大夫。绍兴二年(1132),赐进士出身。三年,迁翰林学士,擢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官至参知政事。后以事提举洞霄宫。工诗词,著有《东湖集》,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