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诗词古文>孟宾于生平

孟宾于生平介绍

孟宾于,字国仪,号玉峰叟(《江南野录》卷八),连州(今属广东)人。后晋天福九年(九四四)进士(王禹称《孟水部诗集序》)。曾受孟氏辟,为零陵从事。南唐时,授丰城簿,迁淦阳令。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归老连上(《诗话总龟》前集卷五引《雅言系述》)。年八十三卒。有《金鳖集》,已佚。《南唐书》卷二三有传。>>查看孟宾于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续句成诗表心志
  少年孟宾于在父亲的诗后续上“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显现了他的才华。
  在时局动荡的五代十国,要想出人头地,除了战场上能横刀立马耀功绩,便是读书进仕取功名。
  当时的连州,在唐代“诗豪”刘禹锡的重文兴教开化下,读书风气长盛。孟宾于生于连州保安镇万全村的一个穷苦农民之家,但他从小有大志,在帮忙家里农活的间隙,好读书,幼年时在保安静福山“天衢书院”勤奋学习。生性聪明的他在少年时就能吟诗作文。
  孟宾于是家中独子———这在古代的农村社会,意味着劳动力相当薄弱。其父因此认为今后的生计肯定艰难,一天他心生感概,就在家中墙壁上题了两句诗:“他家养儿三四五,我家养儿独且苦。”
  傍晚,孟宾于放牛回家后,看到壁上的诗句,知道是父亲写的,为驱除父亲的忧愁,便搬来凳子,站上去提笔在诗后续上两句:“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
  其父回来看见了续句,觉得儿子不但有志气、有见地,而且有诗才,对孟宾于的远大志向大加赞赏,坚定了供他读书进仕的决心。

作诗百首传美名
  《唐才子传》载:孟宾于的《金鳌集》“驰诣洛阳,致诸朝达,声誉蔼然,留寓久之”。
  天赋极高的孟宾于,少年时就能吟诗作文,元朝辛文房编著的《唐才子传》记载:垂髫时,书所作百篇,名《金鳌集》。
  孟宾于学成之后,只身离开家乡,北上洛阳应科举试。但是因为来自岭南,在京师举目无亲,没有靠山和裙带关系,所以孟宾于一连考了五次都不中。
  科场的失败,让孟宾于只能游迹于湘湖之间,一面寄情山水,一面把新旧诗作编集成《金鳌集》一、二卷。因为游历深入民间,他的诗歌充满了现实批判主义。如他的《公子行》:“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表达了他对贵家公子在春游中,任意纵马踏坏麦苗恶劣行径的气愤。
  孟宾于后来把诗集送给了来按察湘湖一带的工部侍郎李若虚。李若虚也是诗人,他对孟宾于的诗作大加赞赏,回到洛阳后将孟宾于的诗遍传洛阳,还挑拣了孟宾于诗集中的精品献给朝廷。一时间孟宾于之名传遍京师朝野。
  《唐才子传》载:若虚采猎佳句,记之尺书,使宾于驰诣洛阳,致诸朝达,声誉蔼然,留寓久之。晋天福九年,礼部侍郎符蒙知贡,宾于帘下投诗云:“那堪雨后更闻蝉,溪隔重湖路七千。忆得故园杨柳岸,全家送上渡头船。”蒙得诗,以为相见之晚。
  诗名远扬,再加上官员认可,晋天福九年(公元944年),孟宾于参加第六次科举考试,终于被取为“第十三名进士”。

迩来诗价满江南
  南唐后主李煜看到诗句,赦免了孟宾于,还将他擢升为水部员外郎。
  因为时局动荡,孟宾于高中进士之时,朝廷已是四分五裂,他的仕途变得渺茫无期。心灰意冷的孟宾于只好离开洛阳,南归家乡岭南,行至途中被楚王马希范留为从事。
  后来楚国被南唐兼并,孟宾于因此被南唐朝廷任命为涂阳县令。作为才华横溢的诗人,孟宾于在官场上却并不怎么聪明,竟糊里糊涂地受牵连被判了死罪,按南唐的法律要被斩首,幸好他的好友李昉的一首诗,才使孟宾于免成刀下之鬼。
  李昉是宋代著名学者,主编了《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和《太平广记》三部巨著。他与孟宾于原是同榜进士,两人十分要好。当时李昉在宋朝为官,深得宋太祖赵匡胤的重用,官至中书舍人。
  得知孟宾于获罪后,李昉就写了一首诗寄给孟宾于。诗曰:“幼携书剑别湘潭,金榜标名第十三。昔日声名喧洛下,迩来诗价满江南。长为邑令情终屈,纵处曹郎志未甘。莫学冯唐便休去,明君晚事未为惭。”
  当时南唐的皇帝李煜是个大诗人,看到了李昉给孟宾于的诗后,深为李昉与孟宾于的友情感动,对孟宾于的才华也大为欣赏,因此赦免了孟宾于,还将他擢升为水部员外郎。

巧出谜语服众僚
  孟宾于把小麦放在木板上,大家猜不出。他说,这是和睦,上和(禾)下(木)睦。
  孟宾于在朝廷任职时的轶事,至今仍有不少在当地民间流传。
  孟宾于做过水部郎官和朝廷主考,因出身贫寒,同事众僚中有人怀疑其才学看不起他。孟宾于虽不作计较,但为了树立威信,巧出谜语。他找来一块木板和几串小麦,把小麦放在木板上,叫众僚猜是什么意思。大家苦想多时,均摇头猜不出。孟宾于最后说出了谜底:“这是和睦,上和(禾)下(木)睦。”大家恍然大悟,都认为这个谜语出得有水平,寓意深刻———不用孟宾于解释,大家已经明白他的用意,从此再没有人看不起孟宾于。
  在朝廷期间,连州来了一封急信,写着“种田大山万里贼。”朝廷因此认为局势严重,皇帝因此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孟宾于是连州人,故被委派到连州平息贼乱。回到家乡,孟宾于通过广泛调查、取证,其实信中所谓的“种田大山万里贼”,是种田、大山和万里3个村庄出现了盗贼———原来当时连州大旱,粮食失收,一些人为此走上偷盗之路。
  了解实情后,孟宾于在连州开仓济民,大受民众拥护;同时采取怀柔政策,敦促盗贼下山投降。盗贼首领感于孟宾于的惠民行为,因而下山投降,贼乱由此平息了。回到朝廷,孟宾于向皇帝如实秉告,鉴于他的办事能力,孟宾于得到了朝廷重赏。

辞官隐居玉笥山
  自号“群玉峰叟”的孟宾于常与文朋诗友唱和自娱,后归老连州,年逾八十而卒。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频发,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攻占南唐。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奉表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此时正是孟宾于升为水部员外郎不久,面对这种动乱的政局,他心生厌倦辞官而去。孟宾当年曾在江西丰城任县令,便选择了附近的有仙山福地之称的玉笥山隐居下来,并自号为“群玉峰叟”。
  江西玉笥山原名群玉山,相传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武帝南巡时,天降玉笥于山上的太白峰,于是才将群玉山改名为玉笥山。玉笥山还是道家七十二福地的第八福地,称为郁林福地。
  在玉笥山隐居时,孟宾于遍游32座山峰,览阅七泉二井,寄情山水之间,常与文朋诗友唱和自娱,好不逍遥。
  孟宾于晚年虽然隐居玉笥,但对家乡连州却怀念至深,曾有《怀连上旧居》诗云:闲思连上景难齐,树绕仙乡路绕溪。明月夜舟渔父唱,春风平野鹧鸪啼。城边寄信归云外,花下倾杯到日西。更忆海阳垂钓侣,昔年相遇草萋萋。
  孟宾于隐居后不久,就回到了连州,年逾八十而卒。

猜你喜欢

  • 释岸

    (606—685)《龙舒增广净土文集》卷五作惟岸。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唐初净土宗僧人。《宋高僧传》卷一八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 苏味道

    苏味道(648—705),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县)人,少有才华,20岁举进士,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苟合取容,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因阿附张易之,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裔。

  •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 邹斌

    抚州临川人,字俊甫,一字倩父。宁宗嘉定四年进士。制置使赵方尝委经理三关形胜,措置有方。好学敏识,家聚书万卷,学者称南堂先生。有《南堂稿》。

  • 张安石

    生平不详。有《涪江集》1卷,《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

  • 江淹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 周世昌

    周世昌,建州(今福建建瓯)人。真宗时商贾,曾因海难飘流至日本。事见《宋史》卷四九一《日本国传》。

  • 谢威风

    谢威风(1817—1899)字葆灵,别号沩山,湖南宁乡人。早年曾为左宗棠幕宾,历任阶州(今甘肃武都)知州、肃州知州、宁夏知府。善书法诗文,墨迹遍陇右。尤工书法,求之者,日不暇给。

  • 朱严

    朱严,与王禹偁友善。尝为和州从事(《小畜集》卷一一《送第三人朱严先辈从事和州》)。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自惠州推官除大理寺丞、知白州。